先說一下重點,ETF可以分成主動型和被動型,主動型是指有基金經理人來負責分析及選股,為了打敗市場指數,常常會汰弱留強變動成份股。相反的,被動型ETF是追蹤市場上的指數,像是0050追蹤台灣50,成份股的變動按照指數的內容及權重而改變,更換頻率大約是一季、半年或是一年一次,目標則是獲得和指數相近的報酬。
其實,投資8個月的時間還算很短,不能客觀表示ETF真正的績效,但是會在短期間內出現這麼大幅度的波動,主要是和選擇的ETF類型有關。像這位投資朋友買的就大多是主動型的。在成份股的選擇和替換上都非常積極,為的就是高報酬來贏過市場指數。
我覺得要投資主動型ETF的話,除了要對它的投資方向、市場趨勢、成份股都非常熟悉以外,也不太適合用定期定額來投資,最好是利用其它因素,像是那檔ETF選擇的主要族群趨勢來搭配投資規畫可能會更好!所以,事實上,定期定額指的大多是投資被動型ETF,因為大範圍的被動型ETF,投入的產業和標的都夠分散,以穩定性和安全性來說相對高一點。
結論來說,我自己在選ETF時,會用4個簡單的條件來選:
1.選擇現貨ETF,不選合成ETF,現貨是指直接買進股票,因為有實質買進股票,所以投資人也有股利可以領,而合成ETF都是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除了風險偏高以外,因為不是直接持有股票,也沒有股息可領。
2.選擇被動ETF,不選主動ETF,我個人不會選主動型的ETF,除了上面說到的原因以外,也和經理人選股的判斷是主觀且帶有預測意圖有關,這和我的投資理念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只選追蹤指數的被動ETF。
3.選擇交易量大、規模大、成立時間也久的ETF,交易量大、規模大、相對於小型ETF比較不容易有買賣不到,或是成立沒多久就下市的風險,所以同時也看一下成立時間夠不夠久,有沒有曾經渡過大風大浪。
4.選擇大範圍指數ETF,不選特定標的ETF,這個就是上面說到的,大範圍標的投資的指數,因為投入的產業和標的都夠分散,穩定性、安全性相對高,成長的可能也會比較高,而特定標的或是產業的ETF,除了風險高以外,要能長期成長的可能也會比較低。
所以,雖然買ETF可以不用選股,但是也是要了解一下買的ETF是在做什麼唷^^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
作者簡介_艾蜜莉
1982年生,考過公職也當過上班族,曾擔任金融研究員。大學畢業後積極自學投資理財方法,2008年開始投入股市,用自創估價法,鎖定股價被低估、年年配發股息的穩健公司買進,將180萬元本金滾成425萬元資產,實現了人生第一階段的財務自由目標。
著作:《小資女艾蜜莉:我的資產翻倍存股筆記》、《艾蜜莉教你自動化存股小資也能年賺15%》
本文獲小資女艾蜜莉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花一天做好投資功課,早十年財富自由,【2022存股戰情會】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