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她,依舊是凡事求好、按表操課的A型人格,但原本疾如風的射手座性子,倒是和緩了。彭菊仙笑笑說:「我以前是急驚風,1天當3天用,我覺得生命本該如此。」
一場大病,把目光轉回了自己
過去的她,1年半出1本書、1個月10來場演講、天天煮上4菜1湯,同時還要操煩失智老母與3個隨時爆發的火山青少年…,說是三頭六臂也不為過。但一場大病,卻讓她徹底轉向,把眼球從關注孩子,轉向了自己。
去年夏天,彭菊仙才交完新書稿件,身體開始莫名暈眩與不適,「每天覺得心臟快要爆掉、頭暈、虛脫,也不知道這個暈是哪邊暈,檢查也檢查不出來。」
歷經一連串檢查,還去收了驚,她最終求診精神科,才知道是更年期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彭菊仙解釋,副交感神經是讓身體休停的機制,「但我一直處在作戰的狀態,副交感神經失能,即使要休息,我也放鬆不了,表面上身體停下來,心裡仍充滿戰鬥力或焦慮。」
其實她的身體早在幾年前就提出警訊:母親有陣子頻繁進出加護病房,彭菊仙常為了陪病徹夜不睡,某日回到家就發現血尿。鼻子也曾出現血管瘤,原以為開刀能根治,孰料隔年又復發,「我沒有理會身體已經在抗議了。」
放慢腳步,開始浪費大把時間
這段逛醫院養病的日子,她擱置新書計畫,也推掉周末和遠地的演講,明白告訴自己:「我已經54歲,就任性一點,不要執著,也不要逞強,因為我已經沒辦法那麼強了。」更規定:「每天戰鬥時間集中在早上1個小時,下午至多1個半小時,有時候連這1個半小時都不想,我就整個放空。」她笑說。
時間大把大把地浪費,慢慢煮食、好好吃飯,她愛上散步、在家彈琴,即便無法恣意遠遊,看著枯枝隨季節遞嬗冒出綠芽、轉為深綠,樹蔭如朵朵幸福傘灑下陽光,於她就是美好恬靜。
在新書《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裡,彭菊仙寫道:「真正的深愛,不該是把自己困在孩子成長路上躲不過的功課裡。」她過去總為孩子的苦痛、頂撞而牽動情緒,如今學習放手:「這是他們自己的人生,很多事情就要經歷過不堪、不好的後果,或是折磨到了自己,他才有辦法醒悟。」
不急切不叨念,兒子反而能自立
好比過去總要等到孩子上床,媽媽才能安心入睡,現在頂多提醒一聲,就連晨喚都省了,讓孩子自生自滅。不急切、不叨念,就讀高中的兒子反而能自動早睡、起床。
「放手」意味著回歸自己,也是與另一半重新學習相處。
彭菊仙回憶,兒子小時候總要牽著她的手入眠,甚至每逢周末就把爸爸趕出房,搶著和媽媽一起睡。曾幾何時,「那隻小手不給你牽了,是不是要牽老公的手?我有段時間覺得很怪,回去牽老公那雙大手突然好尷尬,不知道怎麼走?」
彭菊仙坦言,夫妻一路走過風雨,兩人都從有稜有角被磨到深瞭對方毛病,也比較能掌握處事的藝術和哲學。而今相處,倒像另一種親子關係,「他像我的大兒子,可以逗他、照顧他,他可能也覺得我是比3個兒子更可愛的女兒吧!」
回歸兩人世界,多了陪伴依戀
孩子離巢後的兩人世界雖無新婚激情,但多了陪伴與依戀,有事聊一聊、不舒服有人關照,偶而像老友般相偕去吃美食好味,「彼此心裡的依賴更重。」她笑說。
但無論伴侶、親子再親暱,女人最重要還是倚靠自己,「50歲開始在人格、生活、經濟上要能獨立。」人格上是獨立的個體,生活有自我照顧的能力,經濟上也做好規劃,「身邊沒有誰絕對要寵著我、愛著我。」
她看過許多媽媽事事操煩,小孩又不領情,「越管親子關係越緊張。」其實當媽媽轉移生活重心,「小孩看到一個積極過日子的母親,反而更尊重你。」彭菊仙建議,小孩進入青春期之後,父母就該慢慢回望自己,才能避免在孩子離巢時頓失所依。
60歲後,期許變成可愛豁達老人
「或許孩子是甜蜜又痛苦的負擔,但就像我說的,不要把青少年當成來討債的磨人精,而是磨出父母智慧的金。」她笑解孔子「六十而耳順」,正是因為曾與情緒爆走的青少年交手過,被刺得心碎、體無完膚,才能堅韌強大、心不生波瀾,「聽到什麼都隨風而去,什麼事都傷不了你。」
而青少年的反骨、革命,也帶來許多超出生命框架的創新思維,假使父母願意學習傾聽,靜下心來接受青少年帶給我們的謙卑禮物,心胸反而會更開闊,「我相信到了60歲之後,我應該會是比較可愛、豁達的老人吧!」彭菊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