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提早退休沒人陪玩,強烈孤單感來襲!3故事啟示:學著享受人生專屬時間就是現在

她提早退休沒人陪玩,強烈孤單感來襲!3故事啟示:學著享受人生專屬時間就是現在

沒有人在身邊就懶得出門,只能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忍不住唏噓,總要拉個伴或者成群結隊才會安心。如果一直是這樣,那就太可惜了!

 

采采(化名)去年提早退休,一開始她心喜終於不用被工作綁住,但接續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原訂的計畫被迫改變。先生和女兒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朋友多數還在工作崗位,要找人聊天次數多了,自己都覺得礙事。強烈的孤單感,讓她懊惱早知道就不要提早退休,不會時間多到發慌。

 

疫情封鎖終會終結,但孤獨感不減

 

關於孤單這件事,新冠肺炎之後各國鎖國封城,全人類的孤單達到前所未有,雖然封鎖總會有終結的一天,但孤單的感受會因此而減少嗎?答案並不樂觀。21世紀直接被稱為「孤獨世紀」,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人類只會愈來愈孤單。

 

研究顯示,孤單致百病,長期感到孤單的人壽命也比較短。因為,長期人際疏離的狀態,感到孤單會讓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影響免疫系統,也會有較多三高及心臟等疾病。所以,孤寂也被稱為健康殺手。

 

愈來愈多的國家,把人疏離的孤單當成國家問題在研擬,英國2018年設有「孤獨大臣」,是世界首位從政府職位處理國民的孤獨情緒問題的官位。

 

在台灣要依賴社會政策來因應退休而來的孤單感,應該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回到個人的小小世界,如果孤單不利於健康,但又是難以改變的趨勢,那該怎麼辦?

 

改不了環境,從自己來翻轉孤單

 

逃不掉的,就正面迎接,一直在躲避也是很耗能傷神的。改變不了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來翻轉孤單。

 

最近看了一部日劇《獨活女子的守則》,推薦給身邊好幾個像采采這樣這麼抗拒獨自行動的人。這部劇以日本這幾年興起的女性「獨活」為主題,敘述中年的單身女編輯如何積極享受獨自時間的活動。

 

在該劇第一集女主角自己到燒肉店,因為不用為聊天社交分心,因此得以細細體會舌尖與烤牛舌之間的繾綣,她自己體驗了情趣飯店,沉醉在被寵的氛圍。觀看挑選的主題,覺得很有啟發,隨之躍躍欲試。

 

獨自一個人,感受歲月靜好的感動

 

螢幕中人心滿意足的神情,讓我想到自己由衷讚嘆事物的美好,多半是一個人的時候,前幾天在小公園坐在長條的洗石凳子上,兩隻鬧著飛舞的鵝黃粉蝶,襯著春光爛漫,片刻之間真有歲月靜好的感動。

 

如果身邊有伴,五官沒有機會專心的放大,感受應該就不會這麼深。

 

有一位中年朋友則是每周選出兩天的時間,在市區騎單車「探險」,她用的方式是騎單車任意繞市區的巷子,累了就找個地方把車子鎖好,搭公車或捷運回家。下一次再搭車去單車,再隨興騎漫遊,如此日漸擴充生活接觸圈。

 

一個人愛怎麼走,就怎麼走,不用配合別人的需要,她形容這種叫自由的滋味。

 

有意識地與自己相處,就能沉澱下來

 

前面3個例子,都是從孤單一人的況味,昇華成為獨自享受的專屬時間。

 

還有一個更極端的案例,法國記者、旅行家席爾凡.戴松受夠了喧囂的世界,一個人到西伯利亞森林住半年,最近的小村落在120公里外,戴松說,「在這裡,我見識了冬天和春天、幸福、絕望乃至於平靜」。

 

我將戴松紀錄隱居西伯利亞的日記《貝加爾湖隱居扎記》放在床邊案頭上,睡前或睡醒時看心情,只翻戴松當日的日記來看。在荒涼的流放之地,戴松體悟到「也許所謂的富有即在於坐擁獨處、空間和安靜」,這簡直接近宗教般的「真空妙有」。

 

少了外界的打擾,加上有意識地與自己相處,人方能有機會沉澱下來,把獨處、把安靜當成是資源。離開職場,我們可以高興不用再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例如打卡、人事傾軋,但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做到高興什麼就去做什麼,沒有什麼事,非得要有伴才能做。

 

化解孤單的最好方法就是享受它,這不是在詭辯。而是當我們可以用享受的態度在體驗事情時,心情會是滿足的。滿足就是不缺,既然不缺,有沒有另外的人也就不重要。自己就是自己的最好的伴

 

與自己為伴,孤單也就不孤單了。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