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總是被動生活,便會抱持著強烈的被害者意識(覺得自己總是受傷害)與犧牲者意識(認為自己總是為他人犧牲)。一旦有了這種意識後,會更不信任他人,自己當然會更覺得孤獨。
以下有個情境。假設有一位男性在運動場的跑道上走路。
他走著走著,遇到了障礙。原來有人正在進行清掃作業,以機器抽吸跑道旁樹木掉下的枯葉和花瓣。男性抬頭,剛好與做清掃工作的中年男性對上眼。清潔人員可能覺得他很礙事吧,什麼都沒說,只是以眼神和手勢示意他離開那條跑道。
然走路的男性什麼都沒說地照做,但心裡卻很不高興,想著清潔人員難道就不能說:「不好意思,這裡正在清掃,請你走另外一邊。」,以及態度稍微客氣一點嗎?
他來運動時,總是看到這位清潔人員,還曾經遠遠看著他,佩服地心想:「這麼大的運動場,就他一個人清掃,還真是不容易啊。」由於自己之前對他抱有好感,所以對於清潔人員這種不友好的態度更讓人覺得不舒服。
這種情緒要是一直持續下去,之後他對這位清潔人員的好感也會消失。這時,有個方法可以消除心裡的不快感。那就是主動跟對方說他該說的話:「你的意思是說走這一邊對吧?」
這麼做目的不是為了反擊對方,而是要挽回自己似乎沉默聽從對方的那種低人一等的感覺,好讓自己抬頭挺胸。所以,說的時候要盡可能面向對方,沉穩有力地說,如此效果更好。
很多人擔心這麼說可能會引發爭執。不過,這種情況只是將對方想說的話「歸納之後再說出來」,所以並不會引起紛爭。
自己的心態如果是「要是你不知道適當的說話方式,那讓我來教你吧!」,用一種「代替對方說話的心情」,應該就不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若是違背自己的意識,沉默順從別人,很容易會用「我被傷害、我被攻擊」的方式來解讀,而產生被害者意識。這種時候,自己面對的其實是「無能為力」的自己。
即使情境相同,這種被害者意識會讓自己很不愉快。所以,從「讓自己成長」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角度來看,藉由主動的作為,能減輕「被害者意識」。此外,這麼做也能緩和被動所帶來的寂寞。
心和行動要一致
當我們內心所想的和外在行為一致,就會有正面的情緒和感受。
假設有個情境。你在餐廳吃午餐,但很猶豫,不知道要吃焗烤料理還是千層麵好,而最後你選了焗烤料理。
你可能邊吃焗烤料理,邊想「好像還是千層麵比較可口」;但要是當初選千層麵,你又會嘀咕:「可能還是焗烤料理比較美味。」或者看到別人的餐點,心想:「還是隔壁桌的餐點更好吃。」如果你用餐時常有這種想法,會愈來愈無法掌握自己的心情。因為用餐時,你的心情和行動無法一致。
「那個可能比較好」,當你這麼喃喃自語時,就會湧現負面情緒。而這種情緒,是你自己說的話造成的,因為和「你正在吃」的行動不一致。
這種狀態就是心和行動不一致。如此不只會引發負面情緒,還會產生負面思考,又進而釀成負面情緒,導致雙重的負面感受。
相反地,如果選擇焗烤料理後,你是用五感去體會,專注品嘗,感受它的色、香、味,甚至還能聽見自己咀嚼的聲音,而這些都是正向的感受。若能體會正向感受,也就能產生滿足感與幸福感。
上述這兩種意識會影響我們的寂寞感,所以要重視自己用餐時的心態。如果覺得選別的餐點比較好,會讓自己更覺得寂寞。若能認同自己的選擇,就算本來感覺寂寞,寂寞感也會變淡。
做每一件事的當下都「以自我為中心」,寂寞感就會消失
以下有兩位男性所處的環境幾乎一樣,但態度卻截然不同。其中一位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幸,一副「世上沒有人比我更慘」的樣子;另一位則覺得自己很幸福,感到滿足。他們究竟誰比較容易感到寂寞呢?
假設這兩位男性都獨自去餐廳吃飯,前面那位男性以旁觀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狀況後,刻意想像了一下「自己一直到死為止都一個人用餐的樣子」。
他環視周圍,看到好幾對用餐的情侶似乎很愉快,拿自己與他們相比後,不禁感到寂寞。之後,他還想不知那些人會如何看他。因此,他用餐完畢後就馬上離開,所以用餐時間很短。
反觀後面那位男性只專注在用餐這件事上,佳餚美酒讓他覺得很愉快。他花時間好好品嘗料理和醇酒,這段時光也為他帶來莫大的幸福。當然,他也不會在意周遭人們的想法。
以上雖然只是一個情境,但即便在不同的情境下,個人的思考和言行也會以同樣模式運作。
比如前面男性去超商買東西時,一樣也會意識到自己是「孤單一人」,或許還會想像有人在一旁竊竊私語說:「那個人總是一個人來買東西耶。」
甚至還會腦補店員的想法:「他每次都買同樣的東西。」
然而,後面那位男性走進店裡,只會關注自己想買的食品或食材。他不太在意周遭,搞不好在別人的眼中看來,他就是個專注於採購的居酒屋老闆。
如果要買的商品有好幾種選擇,他會多方去考量應該買哪個才好。選擇商品的這件事對他來說其實是一種樂趣。
感受現在,感受當下
要專注於「感受」會花上一些時間。然而,現代生活的節奏快速,若想配合這種節奏就很容易經常焦慮,變得只追求結果。
對以這種節奏生活的人來說,不管自己是什麼情緒也好、感覺也好,他們更會覺得去感受體會的這種行為很花時間,很麻煩。
不過,只要心和行動不一致,我們就會覺得不對勁。就算沒自覺,但潛意識還是感受得到。唯有心和行動一致,我們才會湧現滿足感與幸福感等愉快的感受。
心和行動一致換個說法,就是「感受此時此刻」,也就是「活在當下」。只有「感受此時此刻」,才能將寂寞化為滿足與幸福。
我們只要一想到過去或未來,就會產生情緒和感受。我們可以思考過去,想像未來,就猶如現在就進入到那個情境一樣。
不過,就算想的是過去或未來,但我們是會以「現在」的狀況來勾勒。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們是在目前這個瞬間去感受過去或未來。愈是回想過去會後悔,思考未來會不安的人,平常也是很容易會有負面情緒和感受。
感受到10%愛和200%愛的人的不同之處
我們跟其他人在一起感到開心、快樂,甚至幸福滿足時,當下我們就是愛自己。
就算別人給我們100%的愛,若我們對自己只有10%的愛,那麼也只會接收到10%的愛。相反地,別人給我們100%的愛,而我們對自己的愛有200%的話,接收到的愛就有兩倍。
專注於此刻,感受當下,需要花時間經常練習。我們若能讓此刻充滿正向情緒和感受,就是「愛自己」。只有這麼做,才能將寂寞轉變成滿足感與幸福感。
(本文摘自《其實,我們都寂寞:培養獨處的能力,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時報出版,石原加受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