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曾與父親聊過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他說,這輩子他有三件事無愧於心,第一,是正直、清清白白,我認為,這就是「誠信」,也是我在職場工作25年,始終奉行的核心價值。
第二是「能耐」,待人處事不說謊、不拍馬屁,靠自己。做對的事情,也要把事情做對,讓我進入金融業之後,堅持做正確、長遠基礎的決定,而不是短打的獲利。
第三,則是「對得起父母」,也就是尊重。
父親曾帶學生到曾文水庫、南北高速公路實地測量,這需要有相當大的熱情,才能做這些事,在1972年,父親得到「詹天佑論文獎」,那是工程界最高榮耀。父親不僅對一步一腳印的測量懷抱熱情,還替成大引進了相當多先進的科技設備。
現在回想,父親的身教,傳達著對我的期待,也就是三P:專業(Profession)、熱情(Passion)與榮耀(Pride)。
從小我和父親就非常親密,喜歡坐在他腿上,觸摸他臉上的鬍渣,我膽子小,到國中前,他都陪我入睡,現在我陪他,也是回報小時候他對我的保護。
從小最叛逆的一件事,是違逆父親的期望,選擇念企管碩士。父親原本希望我出國讀電機博士班,成為教授,但我大四那年,了解自己興趣不在理工,沒與父親溝通,就轉向GMAT考試。
我申請到南加大MBA後,在爸爸不諒解的情況下出國。但在我研二時,父親說服我繼續攻讀博士班,也表明立場,「沒有拿到工作就不要回台灣。」
儘管後來計畫趕不上變化,我在研究所畢業前3個月就申請到花旗銀行台灣儲備幹部工作,但一向認為從商可能是不牢靠的爸爸,隨著我出社會5、6年後,在花旗的升遷愈來愈順利,他開始慢慢認同我選擇金融業的決定。
在我40歲前,沒有花很多時間陪伴父親,2008年我將父親從台南接到台北,照父母需求設計房子,不僅生活步調有了轉變,個性也隨之改變。
(圖片來源:管國霖提供)
過去我在工作上是比較嚴厲的人,不懂得用同理心,與父母一起住之後發現,很多事情不是說道理就可以把它做好,我的個性慢慢轉得柔軟。
這幾年下來,周遭人發現我的改變,看到待人處事更柔軟的我,與父母同住這11年成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
「父母養我小,我養父母老。」如果時間可以倒回,我希望可以更早接父母同住,花更多時間陪伴他們。
(本文摘自1180期《今周刊》,2019年7月花旗(台灣)銀行前董事長管國霖接受《今周刊》採訪摘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