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癌後存活45年,台大醫師從坐輪椅到爬上玉山的奇蹟:病重要用重藥,「爬山」是帖良藥

罹癌後存活45年,台大醫師從坐輪椅到爬上玉山的奇蹟:病重要用重藥,「爬山」是帖良藥

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的李豐醫師,赴加拿大進修,就讀研究所第3年時罹患淋巴癌。返回台灣後,曾任教台大醫學院及擔任台大醫院病理科醫師,專業是細胞病理。當年為她治療的醫師,有人已過世了,李豐卻還活得很健康。若問為什麼,可能的答案是:她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尊重細胞」。

李豐醫師說:「我的細胞病理專業讓我明白,生病都是咎由自取。是我們置自己的細胞於死地,讓身體沒有機會復原。

 

當我40多年前被診斷罹患癌症,並被預估只能再活半年時,我有接受手術,無數次電療,還有一次化療,但是腫瘤始終屹立如山。

 

當我改變主意不再治療以後,我做了很多改變,堅持下來的結果,我的細胞的自癒系統發揮了功效,讓我與我的癌細胞和平共處。而且,如果我繼續努力,我相信我的癌症不會再發。」

 

當我30多年前因為背傷,一再復健都好不起來,甚至要靠輪椅過日子的時候,主治醫師認定,我的背傷會越來越壞,一直到我死的那一天。那個時候,我才警覺,我又要靠自己了。

 

於是我非常辛苦地開始學瑜伽、靜坐、並一點一滴地在進步,如今,我不但不需要輪椅,可以走來走去,常常爬山,還爬上過玉山。

 

要活就要動

 

有一次,慶榮(編按:李豐醫師的丈夫)與我去參加一個25公里行程的登山活動,走到山頭,已近中午,領隊招呼大家坐下休息,每人打開自己準備的便當,開始午餐。

 

正在吃得高興的時候,有一個大胖子氣喘如牛地衝上山來,也很靦腆地坐到一邊去開始午餐。顯然他也是屬於我們這一隊的,只是走得慢,落在後面。吃過飯,大伙還在休息,慶榮興起了他曾經身為記者的專業好奇心,走過去採訪。

 

「老兄,爬山好玩嗎?」

 

「不好玩。」想也知道,為了趕上隊伍,喘到臉紅脖子粗,滿身大汗,那有什麼好玩?

 

「那你為什麼要來?」

 

「這是我的藥呀。」

 

「怎麼說?」

 

這位胖子老兄說出了他的神奇故事。

 

原來他早就已經胖得很難過,最近的威脅竟然是睡不著、吃不下及拉不出來,也就是有失眠、食慾不振及便祕等毛病,去看醫師、吃藥、減肥……,都無效。他焦急得不得了,卻也沒有辦法。

 

不久前遇到一個朋友,朋友沒說什麼,只叫他明天跟他去爬山。他去了,走得比這次還要慢,還要辛苦,走到一半,他跟朋友說,走不下去了,可不可以先回去,朋友說,可以呀,可你要自己回,我可要跟著隊走。

 

當他掉過頭來看來時路時,他呆住了,路都認不得,如果在山上迷了路,豈不是更慘。於是他只好硬著頭皮撐下去,到達終點時,他的腳已經不聽使喚了,幾乎是用爬的進入車廂。

 

可是第二天,他卻興奮得不得了。他餓了,他吃得下了;他也拉得出來了;而且當天睡得像死豬。他的三個問題都只是因為爬一趟山便統統解決了。

 

於是他把爬山當成藥,每個星期一定要跟一次,已經跟一陣子了。

 

慶榮又問他:「那你為什麼要選這個25公里的行程,15公里的行程不是比較不累嗎?」

 

他很幽默地說:「病重要用重藥呀。」原來他試過15公里的行程,感覺效果沒有25公里行程的好。

 

 

當時台北的週日登山活動大致分兩種,一種是10~15公里的郊遊路線,適合攜家帶眷慢慢走;另一種是25公里的健行路線,適合已有登山基礎的山友們練腳力。

 

每星期五的報紙上會刊載,哪個登山隊會去哪裡、路程多遠、集合地點在哪裡,以及是否要帶午餐等等,你只要準時到達集合地點,跟著大伙走就行了。

 

登山健行讓氣血暢通,是一帖健康良藥

 

 

我患癌症以後,經過手術、電療及化療,身體變得很衰弱,加上台大的工作又很繁忙,極度缺乏運動。慶榮發現,爬山是可以幫助我恢復健康的好方法,因此堅持在週日及例假日,拉我上路。

 

老實說,那時候我並不喜歡爬山,因為當時我的身體太差,爬的雖然都只是郊山,或者只是近郊的產業道路而已,可是對我來說,仍然是苦事一椿。

 

不過,走走停停,我的身體還是在進步,從走產業道路,到走15公里的山路,到走25公里的健行路線,甚至還登上台灣最高的玉山。我的身體不但比以前耐操,不只不再感冒,也已不再需要住院,不用再看醫師了。

 

道理在那裡呢?說穿了,就是血液循環改善了。

 

從前的社會,人們為了生活,必須捕魚、打獵、下田……,付出很多勞力,生活才能溫飽。

 

在這些需要下,人類身體內的各種器官組織,其實是具有適應重勞動的能力。也就是說,那時候人類的胃,消化了吃下去的食物,所產生的能量,是足夠當時從事勞動的手、腳及其他肌肉消耗的,那時人的血液循環,鐵定比現代人的血液循環旺盛。

 

可是,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人的生活型態,幾乎完全改觀,不但很多工作已經交給機器代勞,而且出入有交通工具,上下樓有電梯。人越來越不勞動,器官組織當然越來越萎縮,尤其是肌肉與血液循環。

 

我們身體內的血液,比起台灣的交通網、公路路線的設計,還要完善得多。每一個人身體內血管的數量,都比平常的需要量多出很多倍。只是,有些血管是活動的,是正在使用中的;有些血管則是關閉的,是備而不用的而已。

 

勞動的人,參與活動的血管較多,血液的流通也比較暢旺,特別是與勞動有關的手腳肌肉部分。缺乏勞動的人,參與活動的血管較少,因而大部分的血管都閉塞著,血液的流通也比較不暢旺,尤其是在冬天,於是手腳都是冰冷的。

 

血管同市區的馬路一樣,馬路如果經常使用,經常有車輛行駛,就很暢通;如果沒有經常使用,沒有車輛行駛,馬路就容易堆滿垃圾,有時還會被攤販占據,甚至會被人築了違章建築。這時,如果馬上需要使用,就顯得慌了手腳。

 

胖子老兄那麼胖,顯然他的血管,早就已經堆滿垃圾,甚至違章建築,細胞已經很難工作了,於是食物已經進不去,大便也出不來了,再下來還會發生什麼事情就很難預料了。

 

幸好他碰到貴人,而且下的是猛藥,更幸運的是第一天就見效,這讓他有信心繼續下去,並慢慢體會到運動對身體的好處,體會到血液循環慢慢恢復暢通所帶給身體的舒適。

 

坐著不動,違反大自然法則,容易生病

 

 

我的情形與胖子老兄不一樣,我的血液不良是因為手術、電療及化療,都會分別對組織造成損傷,有些組織甚至已經死亡或者萎縮。

 

譬如我的左邊脖子及左邊肩膀的肌肉,就早已萎縮成結疤組織,要恢復正常,據常理來說是不可能的,可是,經過這些年來持續的運動,漸進式地增加運動量,脖子及肩膀的功能,也已恢復了不少,譬如我現在已經可以背著自己的背包(以前都是慶榮背的),獨自去爬山,甚至出國。

 

慶榮陪著我每個週日及例假日爬山,轉眼竟已三十多年,看著我的血液循環在逐漸改善,也看著我的健康狀況在改善,他不只是高興,也很得意,認為那是他堅持的功勞。

 

去年,雖然他在生病中,已經不能爬山,仍然堅持要我週日去爬完山回來才去照顧他,也叮嚀我,即使他不在,我也要持續爬下去。現在,雖然週日例假日我都獨自在山徑中漫步,但是感覺中,他仍然在我的身邊,陪著我。

 

30多年來,我們在山中遇過無數的山友,只要有機會,慶榮都會過去跟他們說話,其中只要是持續地爬山的人,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雖然他們爬山的因緣各個不同,但會持續爬山的理由,絕大部分與血液循環改善,及與健康情形改善有關。

 

有一次,在南港山上碰到一個80多歲的老太太,她的腳步仍然相當矯健,她說她每天一早就上山,一天當中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放下不幹,只有爬山,就是不能停。你想,如果爬山對她沒有好處,她會這麼堅持嗎?

 

人是動物之一。既然叫做動物,那當然就是應該動才對,現代人生活太安逸,幾乎不用動,顯然違反了大自然法則,要不生病,才怪。

 

所以,要活得好,就得動。

 

爬山可用自覺最舒適的步調,慢慢地爬

 

 

爬山的確是一項很好的運動。

 

爬山不用特別張羅工具,只要一雙不會滑倒的鞋子就好了。爬山不用花什麼錢,一個水壺、一頂帽子就可以上路。爬山是很輕鬆的運動,可以用自己走得最舒適的步調慢慢爬,累了,休息一下再走,不用趕。

 

爬山甚至不需要熱身,到了登山口,慢慢往上走,身體自然就熱了。

 

爬山沒有競爭性,不像球類運動,非要把對方打敗才達到目的。相反地,爬山時,如果有一個隊友落後,前面的人還會回過頭來幫他揹背包、陪他、為他打氣,務必把他領到目的地不可。這是希望大家都好,大家都健康的團隊精神,不是拼個你死我活的競爭性運動,所以爬山是沒有壓力的運動。

 

相反地,爬山是抒壓的好方法,因為爬山需要大力呼吸,大量排汗,可以把很多壓力造成的毒素與悶氣排出去,同時,爬山很少單獨行動,你一句我一句的閒聊,有時候在無意中就開竅了。

 

爬山還有一個大收穫是因為遠離都市,進入山林,呼吸到不一樣的空氣,讓你的肺大量補充能量。

 

我的一位老師很老了,仍然在爬山,學生們疼惜他,怕他會出意外,問他為什麼還要去爬,他說:「我要去換氣。」真的,如果在細雨濛濛中走在山中,那空氣,那股甘甜、清新的味道,馬上就會讓你有充了電的感覺。

 

還有,別的運動,時間都比較短暫,只有爬山,起碼爬上一兩小時,15公里就要4、5小時,25公里就要7、8小時,這樣運動下來,效果比較容易看得到。

 

在台北市,爬山更是方便得不得了。因為台北是盆地型的都市,四面都是山。台北市政府近年來規劃與整修了很多親山步道,路標清楚,路況良好,如果拿著市民手冊,你還可以看到每一條步道的簡單介紹、步道長度與步行大概所需的時間,如果還要知道更詳細的路線狀況,還可以上台北市親山步道主題網去查詢。

 

爬山雖然很好,但是膝蓋不好的人卻不適合爬山,因為那樣會增加膝蓋的壓力,反而會受傷,尤其是走下坡路,壓力更大。這樣的人,要運動,便以走路最適合了。

 

作者簡介_李豐 醫師

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赴加拿大進修,就讀研究所第三年時罹患淋巴癌。返回台灣後,曾任教台大醫學院及擔任台大醫院病理科醫師,專業是細胞病理。現為李豐病理中心負責人。

當年為她治療的醫師,有人已過世了,李豐卻還活得很健康。若問為什麼,可能的答案是:她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尊重細胞」。

她每天清晨四點起床做運動,包括拍打、拉筋、做瑜伽與舉啞鈴等。之後是靜坐、吃早餐,然後出門上班;週末時,則會出門爬山。每天晚上八點多,李豐已開始靜坐,準備九點多睡覺。

她的飲食清淡,以五穀雜糧加蔬菜為主;時時保持心情愉快、常懷感恩心,最愛哈哈大笑,也常帶著病人一起笑出健康。她最大的健康目標,就是「臨終無障礙,走得自在」。

 

本文摘自《善待細胞,可以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