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05年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共有2,202名胰臟癌新診斷病例,有1,996人死於胰臟癌,死亡率位居男性10大癌症死因第8位、女性第5位。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黃千睿表示,胰臟癌的發生率雖相對比其他癌症低,但「發生率幾乎等於死亡率」,是被稱為「癌王」的胰臟癌,讓人聞之色變的原因。
糖尿病患注意!胰臟癌有5大危險因子
究竟為什麼會發生胰臟癌?主要危險因子如下:
胰臟癌5大危險因子
1. 酗酒
2. 糖尿病
3. 慢性胰臟炎
4. 肥胖
5. 家族遺傳
胰臟癌不易早期發現,腸胃不適別輕忽
那麼,為什麼胰臟癌不容易早期發現呢?
主要是胰臟隱身在腹腔深處,被許多臟器包圍覆蓋,一般常用的腹部超音波檢查不易,會受到體型及附近器官的影響,而無法精準判讀。而且,胰臟癌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即使出現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
因此,多數病人都與李姓婦人一樣,在發生黃疸及無法控制的疼痛、體重減輕時就醫,才發現原來是胰臟癌。
胰臟癌6症狀要知道!肚子痛提高警覺
胰臟癌常見6症狀
1. 上腹痛
2. 背痛
3. 黃疸(皮膚發黃、眼睛發黃、尿液呈現深茶色等)
4. 體重減輕
5. 食慾不振
6. 拉肚子
李姓婦人後來轉至成大醫院求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屬於第3期胰臟頭部腫瘤合併阻塞性黃疸及血管侵犯。確診後他做了6次化療,影像顯示腫瘤已縮小,血管侵犯也有改善,後續再接受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已完整切除腫瘤。
術前引導性化療,有助提升胰臟癌存活率
黃千睿表示,過去有不少較棘手的胰臟癌病例,傳統上認為已經無法動手術,但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發展出與國際接軌的「術前引導性化療」,可增加晚期胰臟癌病人接受手術的機會,並延長病人的術後無復發期。
黃千睿舉例,難以手術治療的胰臟癌有以下幾種:
1. 血管侵犯的第3期局部侵襲性胰臟癌
2. 遠端轉移的第4期胰臟癌
3. 早期胰臟癌開刀後,卻發現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器官
「術前引導性化療」的治療方式是,胰臟癌病人先接受數個月至1年以上的化療後,讓腫瘤分期降階至可接受手術切除的狀態,藉此延長病人存活期,也讓原本就有機會切除腫瘤的病人,能夠有更高的「邊緣無腫瘤細胞比率」及更少的淋巴轉移,改善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化療後再手術,對抗晚期胰臟癌有希望
由於胰臟癌不易早期察覺,也不易發現,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應盡早就醫。黃千睿也提醒,即使是晚期胰臟癌,也有機會在化療後降階分期,再接受手術切除腫瘤,仍有望戰勝5年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