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不算是一種疾病,而是由多種症狀組成的症候群,長期下來容易誘發疾病的產生,例如:心臟病、高血壓、焦慮、憂鬱、恐慌…等,因此不能輕忽。
注意身體警訊,當心自律神經失調
衛福部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表示,個案大多因為長期身體不適,如:睡不好、心悸、頭痛、腹瀉、沮喪、疲累等症狀,進而衍伸出焦慮及憂鬱的情緒,這類個案可能是罹患了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大致分為「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兩類。
「交感神經」就好像是汽車的油門,「副交感神經」為煞車系統,唯有互相配合,車子才能順利行進,若任一個系統出現故障,就會導致事故發生。
自律神經失調時,身體就會出現一些警訊,告知人體該注意自己的生活狀況;而自律神經失調,大多是壓力或是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導致,如果找對源頭加以介入調整,就能有效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學習壓力管理
余錦星指出,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除了做好壓力管理,養成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外,也要有良好的紓壓管道。但症狀嚴重時,建議可搭配藥物、心理治療或生理回饋治療,更能有助改善不適症狀。
所謂「生理回饋治療」,主要是藉由測量身體生理變化的儀器,經由儀器將生理訊號轉換成圖像、數字、聲音等,並將這些訊號回饋給個案,幫助個案了解生理反應和情緒的關聯。
除了可藉此檢測個案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外,也可做為治療介入的協助工具。藉由檢測結果與臨床心理師的引導分析,幫助個案釐清自己的情緒狀態,並學習如何控制與放鬆,有效改善與管理自我的壓力。
▲心理師透過生理回饋儀器,引導個案專心跟著螢幕練習放鬆。當個案身心放鬆時,螢幕裡的貓咪圖示也跟著動了起來。(圖/苗栗醫院提供)
適當生理回饋治療,緩解不適症狀
余錦星表示,前述容易緊張、睡眠品質不佳的個案,經過8次的生理回饋治療後,其睡眠與夜間頻尿症狀已有明顯改善,從一開始夜間頻尿5~6次,下降到0~2次,有時可一覺到天亮。
因睡眠改善,精神也變好,情緒也不再那麼焦慮跟緊張,身體不適的症狀也逐漸減輕。若擔心自己可能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建議諮詢醫師、心理師,以獲得必要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