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養老院四樓的桂爺爺,年紀大約九十歲左右,背佝僂得厲害,行動相當遲緩,但他從來不埋怨什麼,總是笑咪咪的。院中有什麼活動,他總是積極參加。
每天下午三點的健身活動,他從不缺席。最近新開的每週二呼吸淨化課程,他也一定參加。他選坐在第一排,專心地聆聽講解。很多動作對他而言,是太困難了,但是他總是努力地比劃著,看了令人感動。
我也常參加健身活動,做完了運動,有時會和桂爺爺進同一個電梯,我禮貌地向他說:「請進。」他微笑地回答:「謝謝。」不算短的一段時間,我和他沒有別的談話,到了各人的樓層,逕自回房,我們只有一句話的交情,但這又何妨,我們彼此敬重,這就夠了。
還有一位王奶奶,個兒小小的,坐在輪椅上,她的輪椅常停在我們的餐廳門口,多是在用餐完畢的時候,她微笑著看看每一位步出餐廳的老人,有認識的就點頭打個招呼,如果不認識,也會用眼光送他們一程。
她和我打照面的次數多了,我們的目光熟悉起來,我善意問她:「又在點名啦?」她微笑地點點頭,我也就隨大家去上電梯了。我探問與奶奶同樓的鄰居,為什麼老奶奶吃過飯不回自己的房間休息?
得到的答案是:奶奶的年紀大了,看書報、電視都不方便,整天關在自己房間中,沒有和別人互動,太寂寞了,所以趁出來的時候,跟大夥招呼點頭,多些互動,心情快活些。飯後的餐廳門口,是每位老人必經之地,也算是一天當中最熱鬧的時間,能夠把握時間,多和大家互動,老奶奶真是有智慧啊。
我曾受過手語訓練,想到有些老人,因聽力有了障礙,溝通不便,如果能讓他們學些手語,也許有幫助,便邀請了幾位爺爺、奶奶、來學手語,果然他們興趣很高,每回在學習的時候,笑聲不斷,因為有些手勢的形狀頗為奇怪,老人們不容易比得出來,每人的形狀都不一樣,因此出現一些奇形怪樣,看得大家哈哈大笑。
手語學了之後,是需要記起來的,下回比的時候,才有辦法溝通。但老人們記性並不是那麼好,上次學會了,下次上課時,早已忘得一乾二淨。
像有位李奶奶,她最記得的一個手勢——「好」,就是用右手握拳,擺在自己的鼻子前方,每當我和她見面的時候,她馬上比出「好」的手語,我也回了一個同樣的手勢,我們就彼此問候過了。幾位學過手語的「老同學」,覺得這個動作方便而有善意,大家見面時,就用這個手勢來互相問候,連一句話都省了。
還認識一位唐爺爺,他更是沉默寡言,但卻任熱心服務大眾。像在教會活動的時候,他總是先拿了一疊詩歌譜,分發到座位上給參加聚會的老人;交誼室中有卡拉OK的活動,他總是幫年長者操作機器,或點選歌曲,人家謝謝他,他總是一句:「不客氣。」
原來,人與人的交往,有時一句話的交情,就是很好的互動。
編按:本文作者黃育清1940年出生,曾任台北市啟聰學校教師。2007年時,考量丈夫的健康因素,夫妻兩人決定一起入住養老院。
(本文摘自《一群人的老後:我在台北銀髮村的三千個日子》,四塊玉文創出版,黃育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