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保健》作息規律、少用耳機有幫助 不再雞同鴨講 戴助聽器避免聽力惡化

預防保健》作息規律、少用耳機有幫助   不再雞同鴨講  戴助聽器避免聽力惡化

耳朵顯微鏡是最常用耳部檢查的用具之一,可用於檢查耳朵結構,包括外耳、中耳、耳膜,為患者找出病因和病源所在。

聽力退化是一段緩慢的過程,慢而不易察覺,每年定期做聽力檢查,才能掌握自己的好聽力。

年近八十歲的陳爺爺是位獨居老人,每天總要坐在市場的路口,和攤販、老友聊天,這陣子常常因為「聽不清楚」與人大吵⋯⋯,經由里長與中華民國社區重聽福利協會的幫助,聽力篩檢發現陳爺爺有老年性聽損問題,透過助聽器及聽能復健的訓練,與人恢復順利溝通,更重要的是以後回診,再也不會和醫師雞同鴨講。

 

海倫.凱勒曾說:「若我能恢復視力或聽力,我願能聽見,因為看不見使我與事物隔絕,聽不見卻與人隔絕。」確實,失去聽覺就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廖文輝舉例,很多長輩在家中燒開水,水已滾開而不自知,聽不到門外的電鈴聲,或購物時誤解對方的意思而引起爭執等,都是聽力已經受損害的表現,但往往要等到無法接聽電話,才驚覺需要就醫,其實這些聽損的發生大部分是潛藏與漸進性的。

 

定期篩檢  才能早期發現聽障

 

新北市聽力師公會理事柯皓瀚表示,台灣自二○一二年起就有新生兒聽力篩檢,但過了此階段後,很少人會再主動篩檢,導致若聽力變壞了卻不自知。

 

正常的聽力頻率在二十至二萬赫茲內,二十至七五○赫茲為低頻,七五○至三千赫茲為中頻,三千至二萬赫茲為高頻。通常聽力退化從高頻開始,然後擴展至其他頻率的聲音,換句話說,若不夠警覺,很難早期發現聽障問題,唯有透過每一至二年定期的聽力篩檢,才能夠早期治療以改善其聽損情況。

 

然而,「一般的聽力檢查受限於檢查過程複雜,需要聽力師執行,加上須搭配儀器設備來進行,造成聽力檢查無法普及化。」廖文輝說,如今透過聽力量值App如Ear Scale等來監控聽力,可以協助病患和家屬能在聽損初期早期診斷,不過他也提醒,在家進行聽力檢測時,須留意測試環境噪音值應低於五十分貝。

 

華科慈善基金會於一九年公布全台最大規模的高齡聽力篩檢報告,針對九○五五名民眾聽力篩檢,發現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中,四成有高齡失能性聽損問題,七十五歲以上更是接近每兩人就有一人聽損,顯見台灣高齡聽損問題的嚴重程度。

 

廖文輝指出,老年性聽損有四個特點:一,影響語言分辨能力,有聽到聲音卻不了解其語意。二,雙耳對稱性聽損。三,一般以高頻音受損為主。四,因為聽神經老化,聽損情況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加重。

 

養生之道有助聽力保養

 

廖文輝就自己的臨床經驗發現,給予改善內耳循環的藥物和補充維他命B6、B9、B12等營養品,可以有效改善聽覺情況;另外,規律的生活型態,避免過度疲勞、熬夜,充分的睡眠及適度的深呼吸運動,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茶、辣椒,減少糖分攝取等,對聽力保養也有所助益。

 

當聽損無法由藥物或手術改善時,便需借助聽覺輔具的幫忙,如助聽器甚至人工電子耳。對此,柯皓瀚說:老人家從聽力開始退化至想到需要配戴助聽器的時間,約六至八年,這段時間聽力可能從輕度聽障,退化成中度聽障、重度聽障。

 

萬一耳蝸聽覺毛細胞退化,導致語音辨別能力變差,即使配戴助聽器的效果也不理想時,則可藉由人工電子耳跳過聽覺毛細胞,直接刺激耳蝸中的神經元來治療。然而,要讓助聽器發揮到最好的效益,在輕度聽損時就應該介入治療。

 

但是很多長輩會排斥使用助聽器,而年輕人則太簡化地以為只要戴上助聽器就萬事解決。柯皓瀚表示,此時,家人必須透過聽力師的協助,一起幫長輩找出需要配戴助聽器的動機與原因,而這些動機與原因必須是長輩本身認為重要的,例如戴上助聽器,在家族聚餐時才可以聽清楚每個人談話內容、避免居家及交通意外,甚至到證券行和營業員聊天等等,如此,長輩才會有意願配戴。

 

廖文輝提醒,選配助聽器,應尋求專業耳科醫師診斷,並由專業聽力師做完整的「聽力檢查」,再根據各種助聽器不同的聲電特性,挑選最合適的款式及廠牌型號來試戴。

 

至於老年性聽損問題是否能預防,兩位專家不約而同表示,應避免到嘈雜的環境如KTV,若是去了,每六十分鐘應稍微離開,讓耳朵休息一下;其次,避免使用耳機,如非使用不可,要注意避免選用入耳式的耳機,可改採耳罩式或是有抗(降)噪功能的耳機,並控制使用耳機的時間,音量不要超過播放器音量的五○%,也不宜連續使用超過一小時。最後,罹患中耳炎時一定要盡早治療,避免未來影響聽力。

 

聽損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