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鼓勵他人,會有很大壓力!做有力量的人,中年後「這件事」更重要!

過度鼓勵他人,會有很大壓力!做有力量的人,中年後「這件事」更重要!

這些方法的關鍵是在你自己身上。你必須相信自己、相信對方能夠成才,否則動用再多技巧,也發揮不出成果。

假訊息大功效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做過一個知名的實驗。他以小學生為對象,進行智力測驗。過程中他動了一點手腳,他隨機挑出幾個小朋友,然後告訴孩子的導師,這幾個小朋友有很了不起的天份。

 

心理學家都這麼說了,導師當然會特別關注那幾個小朋友,對他們的能力抱有期待。結果一年後,那些孩子的成績真的突飛猛進。

 

明明是隨機挑選的假名單,但老師的期待產生了實際的成效。為什麼老師的期待,真的能提升小朋友的成績呢?

 

事後分析發現,老師的期待不會像魔法一樣,馬上作用在小朋友身上,而是老師的日常行為會產生變化。

 

當我們認定某個人很有潛力,會放手讓對方思考如何達成目標(本章第三篇宗旨),不會一下就要求對方發下豪語(本章第一篇宗旨)。同時,我們在口頭指導對方之餘,還會讓對方觀摩成功的案例(本章第七篇宗旨)。替對方釋疑也是先從結論講起,不會多說贅言(本章第八篇宗旨)。

 

遇到太困難的課題,我們會教對方先從簡單的做起(本章第四篇宗旨)。之後盡量用鼓勵的方式,稱讚對方做事的態度(本章第六篇宗旨)。

 

一開始就相信對方的能力,本身也會很自然地採取有效的教育方法。羅森塔爾的實驗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導師本身對學生的期待,改變了導師平日培育學生幹勁的方法,於是小朋友的成績真的進步了。

 

缺乏期待有多恐怖?

 

順帶一提,羅森塔爾的實驗也印證了另一個結果。如果一開始就認為對方辦不到,不抱任何期待的話,那麼小朋友的成績真的會下降,這是很恐怖的事情。

 

羅森塔爾在第二次實驗中,設定了兩個對照組。一個是成績好的班級,另一個是成績不好的班級。然後,他同樣提供導師虛假的訊息。只不過,這一次他把成績好的班級說成「成績不好的班級」,成績不好的班級則說成「成績好的班級」。

 

兩班的導師也真的相信這個訊息,結果真正成績好的班級實力大幅衰退,成績不好的班級實力卻大有長進。不被大人期待的孩子不僅可憐,成績也確實會下滑,這是很現實的結果。

 

兩種暗示的效果

 

相信有好結果就真的有好結果,這在心理學稱為「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反之則稱為「格蘭效應」(Golem Effect),這兩種效應都相當受到重視。例如:教授在指導年輕研究員做實驗時,會告訴他們一個風險。如果研究員事先預設一個結果,那麼做出來的實驗真的會得出那樣的結果。

 

因此,在做科學研究的時候,提出假設的人、思考實驗方法的人、執行實驗的人、分析統計結果的人最好分開,以免真的得出事先假設的結果。

 

這裡補充一下前面兩個心理學的用語含意。「比馬龍」是希臘神話中的國王,他愛上了自己雕刻的美女雕像,於是天神真的賦予雕像生命。

 

至於格蘭則是猶太傳說中的泥人,泥人會按照主人的意志行動,額頭上的符文一旦消失就會變回泥土。也就是說,真正有能力的人受到不當的待遇,同樣無法發揮真本事。

 

各位仔細看完這一章,應該就能理解我想說的重點。我不是要各位隨便鼓舞對方,造成對方太大的期待壓力。過度的期待只會讓對方感到孤立無援(可能只有那麼一點點的開心),你的鼓勵反而會刺激對方的孤獨感。

 

這些方法的關鍵是在你自己身上。你必須相信自己、相信對方能夠成才,否則動用再多技巧,也發揮不出成果。

 

(本文摘自《想衝,為何没幹勁》,采實文化出版,植木理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