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黃素提供藍光保護
葉黃素屬於天然類胡蘿蔔素,不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更可吸收強光中短波長的能量(波長越短,能量越強)。除了葉黃素外,另一種天然類胡蘿蔔素—玉米黃素則可針對不同波長的光線,發揮相似的保護功能;因此,葉黃素結合玉米黃素,可為長時間緊盯螢幕,接觸大量藍光者,提供更廣泛的防禦能力。
調查顯示國人葉黃素攝取不足 需額外補充
葉黃素無法由人體自行製造,必須每日持續補充才能維持健康所需。雖然名為葉「黃」素,但可別誤以為多吃黃色或橘色蔬果就可萬無一失,事實上,深綠色蔬菜才是葉黃素的大本營,每天攝取2~3份深綠色蔬菜,大抵可滿足人體所需;烹調時加入少許油脂亦有助於葉黃素的釋放及吸收。
富含葉黃素的食物:萵苣、菠菜、地瓜葉、芥藍菜..等深綠色蔬菜。(營養含量請參閱下圖)
但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2-105年)結果:高達八成以上的國人蔬菜攝取不足,其中又以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蔬菜攝取量最低,顯示國人飲食中葉黃素的明顯不足,在無法立即改變飲食型態的狀況下,藉由保健食品補充葉黃素及玉米黃素不失為現代人在面對3C產品時保護自我更有效率的簡便選擇。
每日應攝取10毫克葉黃素 持續2至4個月
在葉黃素相關的眾多研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所贊助AREDS2 (Age 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 2),這個歷時5年,參與人數超過4000人的大型實驗證實:每日補充10mg葉黃素及2mg 玉米黃素能確實發揮保護功效,尤其對於飲食中缺乏蔬果者更為明顯。因此,針對常看電腦、愛滑手機、長期外食或缺乏蔬菜者,都建議先以6-10mg葉黃素及2mg 玉米黃素作為每日攝取標準,再依年齡、生活習慣及身體狀態的不同進行調整。一般來說,補充2週後,體內葉黃素濃度就會開始穩定上升,但需持續補充2~4個月才能讓葉黃素凝聚於特定部位,所以「定時定量、持續補充」才能讓葉黃素發揮最大的保護功效。
游離型吸收率高
目前市面上的天然葉黃素萃取成分,可分為游離型(free form)與酯化型(ester form)兩種,其中的酯化型葉黃素帶有脂肪結構,需先經過消化酵素作用,分離脂肪酸後才能被吸收,而游離型葉黃素已預先透過水解技術去除脂肪酸,所以可直接被小腸吸收。根據2010年美國營養學期刊中的研究顯示:游離型葉黃素的吸收率較酯化型葉黃素高出23%。因此,對於兒童、年長者或是消化不佳的人較適合補充游離型葉黃素,以提高葉黃素吸收率。
特別提醒:酯化型葉黃素因為其結構為葉黃素+脂肪酸,分子量較大,所以內含的葉黃素真正劑量只有實際重量的一半,例如10 mg的酯化型葉黃素,指的是含有5 mg的可吸收葉黃素;而10 mg游離型葉黃素指的就是10 mg可吸收葉黃素,無須再打折扣。由此可知,葉黃素的實際劑量及純度與葉黃素的型態有著直接關聯,選購前建議多加留意。
膠囊、錠劑、飲品、果凍條,哪種劑型比較好?
隨著消費者需求日益增大,目前市面上的葉黃素除了膠囊、錠劑等傳統劑型外,也多了飲品、咀嚼錠及果凍條等多種選擇。膠囊、錠劑雖然食用方便,保存上也相較穩定,但對於長者、小孩可能會造成吞嚥上的困難,而無法持續食用;飲品及果凍條雖有食用方便的優勢,但為改善口感,是否添加人工香料、色素或過多糖份,下手前有務必先看清楚,另外,大瓶裝葉黃素飲品,為避免細菌滋生大多會額外添加防腐劑,食用前應自行斟酌身體狀況。每種劑型都無絕對好壞,可以讓自己及家人簡單輕鬆持續補充,才是挑選劑型的重點。(請參閱下圖比較表)
挑選葉黃素掌握4大重點
游離劑型:游離型葉黃素+游離型玉米黃素,無須消化分解,可直接吸收用,適用於任何族群,補充效率高。
有效劑量:葉黃素10mg+玉米黃素2 mg,大型研究證實有效劑量,有效對抗3C藍光。
專利原料:原料等級不同,效果當然差很大!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專利葉黃素包括了Flora GLO(游離型)及Xangold(酯化型),而專利玉米黃素則以ZeaONE(游離型)為主,選購前要先認清外盒包裝是否有原廠授權商標或雷射標籤,以確保自身權益。
有益複方:飲食要均衡,營養也要均衡!葉黃素及玉米黃素均為脂溶性營養素,若能結合親水性佳的蝦紅素、花青素,就能擁有更完整的全面防護,適合常在陽光下從事戶外活動、面對螢幕時容易感到疲倦酸澀者使用;或是搭配DHA、維生素A等營養素,則適合發育成長中的小朋友,建議可視自身需求加以挑選。
特別提醒:補充葉黃素時,應避免同時補充高劑量β-胡蘿蔔素 (天然蔬果不限),以免互相競爭吸收
葉黃素是許多人每日營養補充所需,挑選適合自己的劑型以及有效的複方,並且持續2-3個月以上補充,是日常3C時代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
(本文獲「健康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