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1年高居十大癌症第一位,每天約有41個人、每年約有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民眾最擔心的莫過於大腸癌,而大腸息肉是大腸癌的前身,多數大腸癌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但息肉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當良性腺瘤突變惡化,而沒有處理,約5~7年後就會變成大腸癌,不可輕忽。
輕忽大腸息肉恐轉為大腸癌
書田診所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醫師洪耀仁行醫超過40年,近幾年發現大腸息肉、便祕、腹瀉、血便等腸道疾病的病例急速增加,患者卻常常輕忽初期症狀,等到病況嚴重時才求醫。身為大腸直腸科醫師,洪耀仁也曾經在例行性檢查時發現大腸息肉!他在《腸道決定抗癌力》一書中透露,50歲後他每年都會做糞便潛血檢查、每3年做一次大腸內視鏡檢查。
沒想到,2006年時不但透過大腸內視鏡發現大腸長了息肉,檢驗報告指出已有局部癌化病變,他立刻決定切除。所幸,2009年再次檢查時,息肉已經消失。洪耀仁在書中感嘆,「身為醫師的我都可能隨時面臨腸道疾病的威脅,更何況普遍不重視腸道健康的一般民眾呢? 」他強調預防性的檢查非常重要,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檢查。
大腸癌只開刀、不化療可行嗎?
另一方面,媒體報導賀一航早在8年前就罹患大腸癌,卻因不想徒增痛苦,只接受手術治療,沒有接受化療。不少大腸癌病友因確診罹癌時,已經是第三期甚至第四期,或因年紀較大,也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
對此,洪耀仁今(4)日接受訪問時表示,一般來說,第一期大腸癌以手術治療即可降低復發率;第二期大腸癌除了手術,若屬於二期末的癌症則建議搭配化療。
第三期大腸癌在開刀之外,建議還要搭配化療、標靶治療或細胞免疫療法,放療也是可能的輔助療法之一。其中,標靶治療比一般化療更精準,若經濟能力許可,也可考慮免疫療法,透過自身免疫力對抗癌細胞。
洪耀仁表示,免疫療法是不錯的選擇,但發展上尚未完全成熟,而且一個療程約3個月,約需花費40~50萬元,若病情嚴重者可能需要接受一次以上的療程,恐將花費上百萬元。有需求者,建議與專業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並考量經濟能力。至於第四期大腸癌,確實較難治療,但仍可透過適當治療協助延長存活時間。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也表示,只要大腸癌不轉移,一、二期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根據統計,第一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高達95%、第二期5年存活率為80%、第三期存活率降為60%,縱使化療有許多不適,仍一定要配合標準治療流程。
糞便潛血檢查防堵大腸癌
事實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1/2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
國健署指出,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經由篩檢早期發現大腸息肉,切除後就能降低死亡率。
有鑑於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國健屬提供50~74歲的民眾每兩年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只需要將採便管帶回家,使用採便棒在糞便上來回沾幾次,放入專屬的採便管後,送至符合健保特約的醫療院所,就可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採便前不須限制飲食或使用灌腸,相當方便,呼籲民眾善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