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當然」這四個字多半給人負面的感覺,我們會說,「別人的付出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對一個人好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的」。不過,我們可能沒發現,其實你我的生活中,充滿大量的理所當然,剛剛的手機就是一個例子。
不過,要再次找回你與手機初次見面時的快樂並不難,只要把手機從你的生活中拿走幾天就可以了。在體認到「失去手機」而感到痛苦的那一刻,我們又再次擁有了「因它而快樂」的能力。
當然,我們並不是要你三不五時就把手機搞丟,只為了找回初次跟它相遇的快樂。心理學家發現了其他變通之道。
♦♦♦
走在大學校園裡,你經過一間神祕的實驗室。研究人員站在門口對你微笑,說:「你好,歡迎來參加我們的巧克力調查。」你要做的事情再簡單不過,就是吃吃巧克力,然後填填問卷,告訴研究者你覺得這塊巧克力是否美味、吃完感覺快不快樂。
你可能以為這是一個市場調查,想知道新推出的巧克力是否符合大眾的口味。不過,吃完巧克力、填完問卷之後,實驗其實才剛開始。
研究者把實驗參與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幸運兒,在他們填完問卷之後,將領到一公斤的巧克力。研究者對他們說:「謝謝你參加今天的實驗。接下來七天,當你想吃巧克力的時候就吃,吃多少都沒關係。」
另一組參與者相較之下沒這麼幸運,研究者要求這些人給出一個不太合理的承諾,請他們保證自己在接下來的七天裡都不能吃巧克力。如果你已經知道「享樂適應」的概念,七天後的結果你一定不意外。
那些七天沒碰巧克力的人,再次與巧克力相逢時,仍覺得美味極了。而那些「想怎麼吃就怎麼吃」的幸運兒,七天後變得相當不幸。他們說,巧克力不再那麼美味了。
♦♦♦
回到生活裡思考看看,哪些東西能帶給你愉悅感?而你多常接觸它們?
如果你喜歡咖啡,與其天天喝,不妨試試三天喝一杯。如果你是手機的重度依賴者,與其時時刻刻滑,要不要練習一整天不用手機看看(雖然有點殘忍)?或者,至少在上課、開會、該專心的時候這麼做。
我將這種做法稱為「自發性的歸零」,能有效阻止我們習慣化,重新找回某些愉悅感。定期歸零,還能避免快樂變成「壞掉的快樂」。不知讀者是否還有印象,很久以前,那是個八點檔一天一集、一次一小時的年代。名偵探柯南甚至很過分地一週才播半個小時(好想知道兇手到底是誰啊)。小時候,我們都曾幻想過:如果有一個電視台沒有廣告,整天都在播柯南,該有多好。
過了幾十年,小時候我們許下的願望,某種程度都在網路上實現了。在網路上,現在你要看什麼電影、影集或戲劇,幾乎都可以直接購買,或透過影音串流平台取得。花個兩、三天追完一部影集或偶像劇,並不難。
但這種進步,對快樂來說是好事嗎?我自己的經驗是,沒日沒夜追完某部影集、快速了解劇情之後,反而常感覺空虛。對愉悅感來說,廣告其實是一個重要的安排—它是一種短暫的歸零。
研究發現,穿插廣告的節目,反而增加了閱聽人觀看節目時的整體樂趣。惱人的廣告,會讓我們更期待接下來的劇情進展。我們會急著趁廣告期間,快速衝去上廁所,或者跑到廚房夾菜,是吧!
♦♦♦
稍微歸零、忍耐一下,就能換來更大的快樂,這種交易其實很划算。不過,對不了解愉悅感特性的人來說,他們往往不願意這麼做。這回,心理學家在按摩店臥底做了一個實驗。
(奇怪的)心理學家潛入按摩店,在顧客開始按摩前打岔問道:「先生,你好,想問你喔,如果整個按摩療程一口氣做完,期間不中斷。這樣子安排,你會不會比較享受?」結果,七成五的顧客都這麼認為。
心理學家問完之後,並沒有就此離開。在某些顧客後續按摩時,研究者刻意安排了一些橋段,使按摩不得不中斷。按到一半,按摩人員會藉故暫時離開,請顧客先休息一下。事後,研究者詢問這群遭到打斷的顧客,是否享受這次的按摩經驗。結果,相較於一口氣做完整個療程的顧客,那些被打斷的顧客反而更享受,也表示下次按摩願意付更多小費。
想破解愉悅感「習慣化」的宿命嗎?試著跟你最愛的那些美好事物暫時說再見,常常自主歸零吧!小別勝新婚,確實有道理。
(本文摘自《練習不快樂?!》時報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