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找到一個與自己興趣吻合的工作,當然能發揮所長,也必然是一件幸福的事,因此很多專家都告訴大家,在年輕的時候要做好「生涯規劃」,然而我回顧我的人生,卻是生涯無從規劃,興趣早就煙消雲散。
在大學求學階段,我最感興趣的科目都和行銷管理有關,因為我自認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人,最沒興趣的科目就是財務和會計,總認為這些工作都很死板。
退伍之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到《天下雜誌》上班,一方面是最吻合文藝青年身分的文化產業,二方面又在自認為可以好好發揮的行銷部門工作。後來又去了遠東百貨和《商業周刊》,工作內容也不脫行銷企劃的範圍。
從《商業周刊》轉進證券業,完全是個意外。當時讀者沒有看財經類周刊的習慣,所以《商業周刊》創刊初期銷售非常不好,財務狀況搖搖欲墜。正想轉換跑道之際,恰好接到好友找我去證券公司上班的電話。
當時正值台股狂飆年代,二話不說,就去報到。沒想到一做就是15年,而且每天接觸的都是當年最沒興趣,又沒有好好學過財務會計,結果卻成了我此生最專業的領域。
文化事業和行銷工作應該都能讓我如魚得水,但「一個計劃趕不上一個變化,一個變化又趕不上一通電話」,人生不就是常常如此嗎? 此外,文化事業的薪水怎麼比得上證券金融業?要不是在後者待了15年,我怎麼可能累積到足夠的錢,敢在被迫離職之後不再上班?
如果你的工作與你的興趣完全無關,請不要過度沮喪,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同樣的情形,那就認命把「生活」和「工作」完全分開吧! 有些人堅持兩者要合一,不一定真能帶來比較多的收入。
現在是一個「斜槓」的時代,只要你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非常專精,在網路世界中,或許還能為你帶來額外的收入。
如果你根本沒有明顯的興趣,那我會建議你必須培養第二專長。如果找不出任何可以培養的第二專長,那就去考一張保險業務員執照吧!
一來不難考,二來保險業不太有景氣榮枯的問題,三來這個行業短時間內仍是靠人際互動在運作。萬一你失業了,至少還能去做壽險顧問。別把「興趣」整天掛在嘴邊,能為你帶來安定生活的「工作」才是更重要的。
(本文摘自《無腦理財術,小資大翻身!:無論起薪多少都受用的超簡單投資法》,有鹿文化出版,施昇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