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宜蓁
媳婦在家中除了在意要如何與婆婆的相處外,許多人也面臨如何與大、小姑相處的問題。我們戰戰兢兢,畢竟在新嫁入的家庭當中,最熟悉的只有自己的先生,其他的家人就算同處一個家當中。
但個性與脾氣各不相同,不論是新婚或是嫁入許久,我們都會說:「嫁進去了,就是一家人」,卻也因為「家人」兩個字,讓人衍生了許多對「家人」的期待,希望彼此能夠親密、情如姊妹。
可是實際上這樣的關係又跟家人這麼地不同,擔心做錯了事,會得罪小姑,彼此的關係就會從此有了嫌隙而小心翼翼。
明明想當家人,可是卻又感覺我們的關係離家人這麼遠。若是成為點頭之交,不要有太多交流,又擔心會不會彼此太疏遠,被其他家人嫌棄,怪自己沒有融入別人的家庭裡。
能以姊妹相處是運氣,跟努不努力無關
在與小姑的相處中,太過靠近,會認清自己「真的不是家人,是外人」而感覺受傷;太過疏遠,就擔心自己的行為舉止不被人所接受,甚至因此被人說嘴與嫌棄。這樣的狀況讓我們感覺兩難,不知道該靠近還是疏遠,好像不管怎麼做,自己都會感覺到受傷。
你努力在嫁入的家中察言觀色,想觀察與了解這個家的人是如何互動與生存,也努力想跟大姑、小姑們套關係,與他們聊天,偶爾送送小禮物,雖然不期待她們可以跟自己多要好、多親密,但至少能夠在她們的心中擁有好印象,感覺不交惡了,彼此應該就可以相處愉快了。
可是你卻發現,不管怎麼認真,好像小姑還是跟自己很生疏。又或是平常相處還算可以,但是每逢假日大家都回到家裡吃飯,小姑卻是等著自己下廚,完全沒有打算幫一點忙,甚至還會說今天的菜不好吃。
吃完飯後,卻又自己一人整理餐桌、挽袖洗碗,其他人都在客廳裡看著電視吃著自己先削好的水果,不禁感覺心酸,怎麼平時的努力融入想要成為一家人,卻在家務上感覺自己不是同家人的孤單與心酸。
有時你會想著可能是自己不夠努力,要自己忍耐這樣的狀況,因為可能就是自己做的還不夠,所以才會無法完整地融入其中。可是隨著時間過去,內心卻愈來愈失衡,平時只有你在努力顧著公婆,可是每當公婆買了什麼,都是先給小姑,卻不是先想到自己。
期待看到公平,本就會受傷
或許我們都被教育著,要努力地融入家庭,以為只要努力了,別人就會對自己好了。但卻也忘記,可能他人有他人的狀況,對小姑來說,那是她成長的家庭,她仍在當「女兒」,可能尚沒有機會理解到,也沒有體會到他人到另一個家中生活的孤單。
就算小姑也嫁作人婦,能理解嫁到人家家的苦,也不代表她所感受到的跟你一樣。此時反而需要認清,「相處不來」是應該的,畢竟是你的先生選擇了你,姑嫂沒有要不要讓你來當自己的嫂嫂或弟妹的決定權。
若剛好她們喜歡你,那真的是你的好運,讓你們可以形同姊妹。我們需要調整好自己的期待,在可以做到的範圍裡努力,但也要有一個心理準備︱自己與姑嫂本來就不是因為「彼此喜歡」才在同一個家裡。
因此,期待在姑嫂關係裡面看到公平,就注定會受傷。我們成為姻親,不是因為打從一開始就喜歡彼此,而是因為你是丈夫的姊妹。
你願待我如姊妹,是我的福氣與好運;若不能,也是正常的,畢竟她也無法挑選她要怎樣的弟妹或嫂嫂(公婆的影響力通常遠大於小姑),她只能接受。
我們不用強求自己要討所有人的喜歡,要跟所有的姻親都有不錯的關係,或在她們心中都要有好的印象,但可以努力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不要求一定要討好到對方,讓小姑滿意自己的所有,但求自己可以感到問心無愧。
姑嫂互動四訣竅
在姑嫂關係當中,「適度」地盡力,是我們需要練習的。可以嘗試做些舉動,讓彼此的關係可以往好的方向發展。
一、拿捏彼此關係的距離—「家友」關係
先要在心中重新界定你與小姑間的關係。其實我們的心裡都清楚,再怎麼把彼此當作一家人,還是不能完全都像原生家庭一樣,做什麼都可以被體諒,也不會因為結了婚,即使有了嫌隙,彼此就能跳過藉由多年相處與互動,而提早磨合出一個衝突後的解決與相處之道。
姑嫂彼此的關係與其說是「家人」,更貼切的位置是「家友」,意即同屬一家的朋友。就跟室友一樣,我們因同住在一個地方而彼此有了連結,彼此分享空間。
幸運跟室友的嗜好個性差不多,彼此一見如故,可以成為「感情非常緊密的室友」,假如剛好彼此不對盤,但又剛好分配在同一個宿舍裡面,也可以找出彼此都舒服的距離互不干涉,但沒有什麼事情的話也不至於彼此交惡。
二、適度的肯定與欣賞
我們將小姑視為家友,若能傳達出「我是盟友,不是敵人」的訊號,較為容易感受到彼此不是競爭的關係,而是同在一條船上的夥伴。
每一個人都喜歡被肯定與欣賞,因此表達一些欣賞與肯定,讓對方可以感覺到你的善意與想要靠近彼此的心,我們也能夠比較感覺到對方的在意與用心。
有時候,彼此的在意可能不在言語當中,而在行動裡。還記得有一次我到公婆家煮飯給大家吃,其實公婆家的人都不嗜辣,但愛吃辣的我還是燒了一盤麻婆豆腐,想著不要加太辣就好了。
但沒想到,鮮少下廚的我失手下了太多的豆瓣醬,連我自己吃了都覺得超辣。雖然開飯時,提醒了先生的家人們我不小心弄太辣了,怕辣就不要吃這盤,但是卻看到很怕辣的小姑,還是努力地舀了好幾匙。
看到她明明感覺很辣,卻告訴我說「我可以的」,那時內心真的感覺到無比的感動,雖然她沒有直接說什麼感動的話,卻可以感受到自己煮的菜被捧場。
三、角色互換,將心比心
有時我們也要看見對方的努力,或許他們的努力很微小,或是像我的小姑一樣想要努力吃我煮的菜,其實若能夠換位思考,替他們想想他們的付出與努力,也比較能夠感受到對方的善意。
有時將心比心,畢竟小姑也要適應著一個從不認識,只是自己兄弟的另一半的人,進入自己的生活圈與家庭當中,不適應、不熟悉也是應該的,而且每個人面對不熟悉與不適應的狀況時本來就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我們能做的,就是理解,然後溫和的告訴對方哪些部分會讓你不舒服,但你的目標不是為了要指責她的不是,而是想找到彼此都可以舒服適應的方式相處下去。尤其意見相左的時候,更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
四、停止將丈夫變成「夾心餅乾」
正如同不要將小姑或是先生家裡的其他人都當作敵人,我們也要停止將先生變成夾心餅乾。尤其在與另一個家庭的互動當中有衝突的時候,當你覺得嫁入另一個家,自己是一個孤單無助的外人時,更會期待自己的先生能夠站在自己的同一邊,
認為這樣就能有更強大的力量,自己的聲音就不會被埋沒在公婆家中的聲音裡。當然丈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他只挺自己家人,你會感覺自己真的被排除在外。
但有時,或許先生只是在某些事情上,想要找到老婆與自己家人都可以感受舒服的平衡點,或許他的確也有因為自身喜好影響了選擇,我們卻因為已經先認定了自己「以寡敵眾」,希望伴侶能夠支持自己,其實也在無形當中,要求先生「選邊站」。
而丈夫註定只有一邊能當人,甚至成為兩邊都不是人的夾心餅乾。但老婆要的,並不是先生的為難,而是希望他能夠理解自己,讓自己感覺不孤單。
重要的不是先生能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話去做」,而是希望另一半能把自己的需求當一回事,認真地聆聽與思考。
重要的便不是他要支持誰,而是他能不能夠讓你感覺自己不是孤單的,且能當雙方溝通的橋梁。讓先生明白你的需要,而不是讓他解決老婆與媽媽落水要先救誰的千古難題。
當我們能夠認清:我們與小姑的關係,不是敵人,不是親人,而是同在一個家中的家友,亦是家人也是朋友,秉持著彼此尊重,互相體諒的關係。
能夠找到相互體諒與尊重的小姑,是你的幸運;若無法,我們就找到一個你能感覺舒適的距離,不需要總是靠得這麼近,換得互相傷害的關係。
聽到抱怨,切記自己只是聆聽者
與小姑相處時,我們是同在一個家的朋友,你因為與先生結婚與小姑有了連結。可以與她彼此尊重,不用將自己完全視作外人,因為你的確與先生結婚而牽起兩家人的關係,因此不需要因為覺得自己「嫁入別人家」而委曲求全,覺得自己的需要總是被捨棄。
與此同時,你也不是小姑真正的親人,不需要拿出權威與輩分的力量來展現自己。尤其當婆婆抱怨小姑的大小事時,千萬扮演好一個「聆聽」的角色就好。
就如同有時候好友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抱怨著另一半多糟糕、多差,若你加入與好友一同抱怨、甚至去責罵對方,最後卻發現他們突然和好,好友說那只是個突發事件啦,他真的是個好人,你卻覺得自己裡外不是人,對方另一半也把你視作假想敵。
其實對方只是在「抱怨」,需要情緒的出口。當我們答腔一起加入責罵的行列時,就把被抱怨與責備的對象放到了「敵方區」。
其實,好友抱怨另一半時,需要的可能只是「你能理解我的苦」,不需要真的把他的另一半當作敵人。婆婆的抱怨也是,可能不是真的想要說小姑不好,尤其小姑是自己親生的女兒,怎麼可能真的把她當作「敵人」呢?
就像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的爸爸或媽媽哪裡惹了我們生氣,而向朋友抱怨。可是,當別人說自己爸媽不好,或對自己的爸媽態度很差的時候,也會感覺不舒服,我抱怨爸媽不好跟你可以對我的爸媽不好是兩回事!
因為抱怨的時候,不是將對方視作敵人一樣要跟他作對,而是情緒上不舒服,想要找到一些抒發的管道。把握住自己是「家友」後,比較能夠適度拿捏彼此的距離。不需要過於客套讓人感覺過於疏離,但也不能認為彼此是家人而過於隨便,也容易因此產生衝突。彼此以禮相待,相互尊重。
你其實很好
1.我們不用強求自己要討所有人的喜歡, 要跟所有的姻親都有不錯的關係, 或在她們心中都要有好的印象。
2.我們能做的,就是理解,找到彼此都可以舒服適應的方式相處下去。
3.讓先生明白你的需要,而不是讓他解決老婆與媽媽落水要先救誰的千古難題。
(本文摘自《你,其實很好:學會重新愛自己》,四塊玉文創出版,吳宜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