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夏預防「熱傷害」 溫、溼度要留意

酷夏預防「熱傷害」  溫、溼度要留意

天氣熱、溼度高跑者要注意,別跑得太用力而中暑了。

暑假來臨,出遊躲高溫也要留心溼度,熱衰竭是中暑前兆,有症狀就要紓解。

多數熱傷害發生於馬拉松賽事,熱愛戶外運動也要注意熱調節。

天氣好熱,我快中暑了!」在室外走不到幾分鐘,就全身不舒服。有些時候天氣溫度沒那麼高,卻讓人悶到受不了。面對全球暖化,三不五時的熱浪來襲,該如何是好?

 

溼熱:體溫調節易失能

 

只要是高溫的日子,民眾都覺得自己要中暑了,但實際上,醫學上的中暑與一般人講的中暑不一樣。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解釋,要肛溫超過四十度,加上神智不清,才構成醫學上所謂的中暑。主因在於天氣熱、溼度又高,體內的汗排不出去,造成體溫上升,當身體的熱調控失能時,就容易中暑。

 

而一般民眾通常以為的中暑,實際上是熱衰竭,簡單地說,中暑就是嚴重的熱衰竭惡化所致。衛生福利部統計,今年六月熱傷害就醫有三七六人次。此數據是將所有與「熱」相關的患者都納入,其中包含熱衰竭、中暑等,但就中暑診斷的患者來說,數目不及熱衰竭。以全台醫學中心,唯一有中暑防治中心的三總統計來說,五年來,診斷為中暑的病患為二十一名。

 

朱柏齡說,許多民眾對於自己罹患「熱衰竭」也不知道,只覺得曬太陽流很多汗,非常疲累、吃不下。多半這種狀況多喝點水,轉換到陰涼的地方休息,就會改善。

 

但若覺得沒什麼,置之不理,放任體溫持續升高,朱柏齡說,當體溫超過四十度時,就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患者會開始出現神智不清、胡言亂語、全身抽搐、昏迷等症狀。

 

朱柏齡五月曾收治一名患者,前一天已經身體不適,隔天早餐、午餐都沒吃,中午上班時就感覺頭暈、噁心、嘔吐,肛溫已達三十九.七度,併有急性腎衰竭。

 

平時,民眾看天氣預報,常常只要氣溫超過三十六度,就覺得外出一定會中暑,但其實不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重症醫學部主任高偉峰提醒,中暑發生機率是要搭配溼度來看,若是溼度太高,體內的汗液會無法排出、蒸發;若是溫度高、溼度也高,又沒有風來幫忙,便很容易發生中暑。

 

中暑危險係數公式是室外溫度(℃)+室外相對溼度(%)乘以○.一的結果,若大於四十,就是處於危險狀態,應強制補充水分,避免從事戶外活動。

 

中暑

 

去年十二月台北馬拉松就有跑者中暑的案例,高偉峰說,當天氣溫不到二十五度,若單從氣溫來看還好,但加上溼度,就危險性飆高;而今年五月的一場馬拉松,當天溫度三十二度,相對溼度八○%,也有人因此中暑而送醫。

 

朱柏齡說,台灣常見的中暑案例,多發生在馬拉松路跑。因劇烈運動會導致人體負荷超載,身體來不及散熱。當跑者感覺不舒服時,表示原本供應給皮膚的血液,已轉輸到肌肉,皮膚也需要血液來協助散熱,若此時堅持用意志力撐到終點,無疑是強迫大腦命令心臟,輸送更多血液到肌肉,以致皮膚血液不夠,無法適當散熱,中暑機率就會提高。

 

另外,他也提醒,年紀大、有慢性病與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本身皮膚散熱速度就較慢,如果再加上天氣熱、溼度高,就很容易中暑。此外,辛苦的戶外工作者也是高危險群。

 

處理中暑,首要之務是降溫,根據研究顯示,人體體溫持續過高,死亡率會攀升,中暑進加護病房後康復者,大多是在三小時內肛溫降到三十八.五度以下。

 

急救:泡水、淋水都有效

 

朱柏齡說,傳導是醫界公認最快降溫的方法,即身體浸泡在冰水或冷水池,每分鐘可以下降○.一到○.二度;若戶外沒有水池,可用冰毛巾覆蓋全身,每兩、三分鐘換一次代替。

 

其次為蒸發,高偉峰解釋,水從一度到一百度,消耗一百卡的熱量,但如果是從一百度到氣態,則是消耗五三九大卡的熱量,像有跑者邊跑步、邊往身上淋水,蒸發也是有效的散熱方法。

 

面對熱浪,高偉峰提醒,天熱時應減少外出;若真要出門,要穿著能夠促進排汗、有助於散熱的衣服,並且適時補充水分或運動飲料。若在室內,則建議打開電扇幫助通風,或開冷氣降溫、保持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