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博文與台灣健康運動聯盟合作,了解台灣智慧醫材與健康促進產品發展現狀,並計畫出版最新「全球健康指引」,近期正在全球各地尋求因應高齡與社會變遷的解決方案。
孝道美德逐漸消失
如何照顧好自己成為未來趨勢
凱博文致詞時指出,華人社會雖然有養老與養生的觀念,但對於如何「照顧好自己」,還是有教育與宣導的空間。他以自己為例,已經77歲的他,目前仍熱衷於教學和研究,為了維持自己健康,他每天五點起床後會運動一個小時,再開始一整天的活動。
即使他努力吃得健康並保持運動習慣,未來還是必須面對因為老化,逐漸不良於行或思路不清晰,不只他本身,老化也是每個人在未來都要面對的問題。
但「養兒防老」的觀念在華人社會老一輩心中根深蒂固,社會發展卻導致個人獨立性越來越強,對於如何運用科技讓長輩晚年可以更舒適,成為現在全世界迫切研究的方向。
他以自己長年在中國觀察的經驗,發現孝道美德已逐漸消失,過去在農村裡,大家庭會把最好的房間留給長輩,但現在長輩大多住在偏房;而他的中國朋友也普遍不相信孩子會在他們老的時候照顧他。
▲凱博文(中)快閃來台,了解台灣高齡科技產業發展現況,並分享哈佛經驗。(攝影/邱璟綾)
穿戴式裝置改善長照困境
期待科技幫助老窮家庭
因此,要避免社會走向關係個人化、孝道淪喪的未來,他認為要將科技發展結合適當的社會系統,讓長者可以靠科技過得更舒服,年輕的一輩也可以靠科技照顧長輩。
凱博文表示,哈佛近幾年開發各種穿戴式機器人,運用穿戴裝置矯正中風或帕金森氏症患者的步行姿勢,透過科技能讓他們走路宛如常人,活得更有尊嚴。
會投入這樣的研究也是源自自己對長照的經驗,他在2000年到2011年間,照顧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妻子,日常照顧沒有問題,但要抱到輪椅上或協助如廁都是挑戰,在妻子生命最後九個月,他真的抱不動了,只能送到安養院請專家協助照護。
他提到,目前哈佛開發手臂機器人,可以增加手部力量高達十倍,意謂任何人都可以輕鬆抱起失能的患者。但凱博文感嘆,富人有錢買科技產品,但最需要自己照顧家人的窮人家庭呢?
凱博文期待,將科技結合社會體系,讓裝置可以共享,或導入社區醫療系統,期待現在關注長照科技的業者都可以思考如何照顧窮人?這才是全球醫療必須面對的未來挑戰。
▲凱博文期待高齡產業的科技結合社會變遷,可望解決老貧家庭的長照困境。(圖/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