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決定,今年將C肝新藥的治療名額提高至16,440人,並預留原鄉地區670個名額,以強化原鄉C肝治療。同時,把治療第二型病毒的新藥也納入健保給付,讓C肝病人早日脫離肝硬化、肝癌的夢魘。
統計資料顯示,B、C型肝炎相關疾病的人數,從民國92年的25萬人增加到105年的64萬人,花費在相關疾病的醫療點數增加7.8倍,抗病毒藥物的費用也由3,400萬點增加至29億點。
增加新藥治療名額
治癒率99%效果佳
為避免肝病惡化後演變成肝硬化、肝癌,進而產生龐大的醫療支出,健保署去年已經把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治療第一型病毒為主)納入給付,去年有9,538人受惠,今年再增加名額。
完成全部療程的C肝患者,只要在療程結束後,隔12周檢測病毒量,證實檢測不到病毒,就代表治療成功。
健保署資料顯示,C肝患者使用新藥的治癒率達99%,比起傳統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治療的治癒率約74%,高出許多,顯示新藥療效佳。
肝纖維化F3以上
優先給付C肝新藥
由於C肝全口服新藥價格昂貴,但因預算有限,健保署目前優先給付肝纖維化F3以上的患者,後續會視使用情形,逐步放寬給付條件。
健保署呼籲,各醫療院所若篩檢出C肝且有肝纖維化的病人,應鼓勵患者儘速接受治療,可避免日後演變為肝硬化、肝癌之苦。
肝癌患者大多一開始「沒感覺」,發現已經末期,讓患者與家屬感到疾病的心狠手辣,但也不是就沒輒。
諮詢/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好心肝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
Q:James健檢報告顯示,胎兒蛋白400ng/ml,呈現紅字,是不是等於有肝癌?
Q: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藝人安鈞燦等都因肝癌過世,當時安鈞璨過世時年僅32歲,得了肝癌真的就只能束手無策嗎?
肝癌患者大多一開始「沒感覺」,發現已經末期,讓患者與家屬感到疾病的心狠手辣,但也不是就沒輒。
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好心肝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是肝癌治療的名醫,長年推動全民的肝病防治,他感嘆,每每在診間病人檢查完是肝癌,都深受打擊,因為感覺「人都好好的」,一不舒服卻是如此嚴重的疾病,看在醫師眼裡也很痛心。
肝癌末期雖然可怕,但醫界對付早期肝癌可是很有信心,而知道早期肝癌並不困難,許金川提醒,只要每年驗甲型胎兒蛋白(AFP,簡稱胎兒蛋白),加上肝膽腸胃科專科醫師所做肝臟超音波把關,早期肝癌就很難逃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大概只剩下1%的早期肝癌沒被發現。
胎兒蛋白是一種由胎兒腸胃道、卵黃囊及肝臟所分泌的球蛋白,會經過羊水通過胎盤到達母體,因此懷孕中的婦女胎兒蛋白也會上升,胎兒出生後,血中濃度會快速下降,但若有肝癌,肝臟又會分泌這種蛋白質,造成數值上升。這樣的特性,讓胎兒蛋白成為醫界用來篩檢肝癌的工具。
那如果檢查結果胎兒蛋白指數過高?到底該如何解讀,這是許多人在看健檢報告最疑惑的問題。許金川說,用來看肝癌的胎兒蛋白,由於敏感度夠、特異性高,是癌症指標中最好的一個,一般正常應是小於20ng/ml,數值高就有問題。
許金川解釋,胎兒蛋白數值高,95%以上是肝癌,但若胎兒蛋白指數不高,不代表就一定沒有肝癌,1/3早期肝癌(腫瘤3公分以下)及15%肝癌末期患者,胎兒蛋白指數不會高。
現在各大醫院的健檢項目中,都有包含胎兒蛋白,但最陽春的體檢,並沒有包含胎兒蛋白在內,民眾須留意。
另外,民眾最容易搞混的是,胎兒蛋白是藉由抽血來檢驗,但別以為抽血檢查就有包含胎兒蛋白。
一名50多歲的婦人,捐血20幾年,每次捐血前都有抽血檢查,結果都沒問題;有次肚子痛就醫,診斷發現是10 幾公分的肝癌腫瘤破裂出血,幸好還可以開刀。
另有民眾以為肝指數正常,就表示肝臟沒有問題,或也有民眾說自己體力很好,肝應該也很好,許金川澄清,這是不對的,還是有可能是肝硬化或肝癌,早期肝癌基本上民眾很難感覺出來。
但驗了胎兒蛋白還不夠,許金川說,還要加上肝膽腸胃科醫師所做的肝臟超音波才完整。
由於台灣是1986年才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1986年以前的中華民國國民都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與肝癌的患者,許金川呼籲,不管是否已經移民到國外,一定要每年做檢查,而已經有B型肝炎與C型肝炎的患者,更是要半年檢查一次。
至於有B型肝炎抗體的人,是否也需每年檢查?許金川表示,除非抗體是打疫苗產生的,否則基本上以前都曾經是B肝帶原者,肝臟基本上都曾經因受過B肝的感染而發生質變,有發生肝癌的機會,因此建議仍應每一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抽血檢驗胎兒蛋白。
如果不是肝炎患者,這些檢查需要自費,胎兒蛋白自費檢查約300元,肝臟超音波自費約1200元。這兩項檢查一年一次,而且確保肝臟沒問題,該不該做應該不難決定。
肝癌檢查常見迷思:
◎ 肝指數正常=肝臟沒問題(X) → 可能肝硬化、肝癌
◎ 超音波正常=沒有肝癌(X) → 須由專科醫師所做才保險
肝很耐操,不會痛,常讓人忽略它已經生病的事實,據統計,台灣B肝、C肝患者加起來超過300萬人,屬於肝癌的高風險族群,目前仍近40萬名C肝患者尚未接受治療,專家呼籲健保署,適度放寬給付條件,造福更多肝疾病人。
台灣肝臟研究學會秘書長楊宏志副教授指出,我國在治療肝炎的給付範圍上仍有一些盲點,事實上,患者若是能越早治療,提早恢復健康,便能免除肝硬化、肝癌等威脅,成本效益相對高。
楊宏志說,B肝健保規範並不等於治療條件,現行B肝患者要肝功能指數 (GPT)大於2倍以上,且超過3個月,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但不少肝臟纖維化或硬化的患者,發炎指數並不高,因此無法獲得健保給付。
至於C肝患者,預估仍有近40萬人尚未治療,由於現行健保給付規範條件嚴格,對於C肝第二型基因型、肝臟衰竭的患者及肝硬化B級或C級以上者,並未給付,楊宏志表示,希望明年起,健保署擴大給付治療範圍,讓更多需要治療的病患遠離肝炎的威脅。
中央研究院院士暨台大臨床研究中心主任陳定信表示,台灣B肝疫苗接種,有效防治肝病,之後篩檢、健保給付B肝治療藥物,以及今年有條件給付C肝口服新藥,都屬於相當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好,還要更好」,政府應該加快腳步,一起來消滅國病。
除了肝炎之外,脂肪性肝炎被喻為台灣未來肝病、肝癌的最重要致病因子,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年會主席余明隆教授提到,國內脂肪肝患者眾多,40歲以上成年人約有一半罹患脂肪肝,其中六成屬於中度、重度,成為肝硬化、肝癌的候選人。
余明隆教授提醒,如果只是輕度脂肪肝,可以透過運動、飲食來改善脂肪堆積,但已經到了中度以上,光是靠運動,改善效果有限,必須服用藥物,並定期回診追蹤。
目前脂肪性肝炎為美國肝癌患者的主要致病原因,再過幾年台灣也會如此,余明隆教授建議政府正視這個議題,從小培養孩子的體適能,讓民眾養成運動習慣,降低肥胖率,否則脂肪性肝炎在未來將重創國人健康。
(本文獲「健康傳媒」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國內知名爵士樂女歌手王珍妮日前因肝癌 病逝。醫師指出,肝癌現在已有很多突破性的治療法,只要能定期追蹤,早期發現癌細胞,完全治癒絕不是空談。
為了方便,不少人都有與他人共用牙刷的經驗,但是你知道嗎?共用牙刷感染C型肝炎的機率竟然比性行為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