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產品驗出×項含有黃麴毒素……」相信大家對這樣的報導並不陌生,導致大家害怕不小心「黃麴毒素」入肚,由於地雷多,讓網路謠言有機可乘,現在還傳出「常吃味噌會黃麴毒素中毒」,驚動主管機關主動闢謠澄清。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分析,黃麴毒素會抑制免疫力,引起急慢性肝炎,使肝細胞突變為癌細胞;其中四種常見的黃麴毒素亞型中,以B1的毒性最大,是肝癌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他研究也顯示,在亞洲等花生消耗量較大的地區,其原發性肝癌的發病率也會增加。顏宗海警告,如果是長期飲酒者,或本身就有酒精性肝炎、B型肝炎或C型肝炎的患者,若再吃進含黃麴毒素的食物,容易誘發肝癌。
毒性超強 高溫逾二八○度才能破壞
可怕的是,黃麴毒素毒性強且毒性穩定,無法用清水洗淨,也無法經由煮沸等方式破壞,高溫燒烤也只能破壞二到四成的毒素,要高溫達到攝氏二八○度以上,才能達到分解毒素的效果,所以還是不要吃到為妙。
從過去稽查結果可以發現,最常驗出有黃麴毒素的食物,要屬花生類,如花生粉、花生醬、花生糖等,導致有些民眾誤以為,「花生類產品都含黃麴毒素,少吃或不吃為妙」,或以為「不碰花生類的產品,就不會碰到黃麴毒素」。
其實,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顏宗海說,研究顯示,黃麴毒素最喜歡的環境,是室溫二十八度以上與相對濕度八五%,花生醬、花生粉和花生糖是最容易被檢驗出來的產品,畢竟台灣環境潮濕,夏天未食用完畢的食物,若隨手放在櫃子、抽屜等處,很容易就會長出黃麴黴菌。
不過,顏宗海強調,黃麴毒素不是只限花生類產品,其他如五穀雜糧、玉米、醃漬類的鹹菜、醬類、米、米粉、冬粉、麵粉和南北貨等,若保存不當,也可能被「汙染」。
破解網傳 味噌種麴與黃麴菌不同
至於網路上熱議的「常吃味噌會吃進黃麴毒素」,食品藥物管理署特別出面澄清,製作味噌的種麴與黃麴菌是不同種類,製程中並無黃麴菌可生長的空間,若製造過程完善和適當的保存,基本上不會有黃麴毒素。
顯然黃麴毒素可能汙染的食品眾多,不吃花生也無法完全杜絕黃麴毒素,然而花生在營養師眼中,還是個「好東西」。新光醫院營養師夏子雯表示,花生是屬於堅果類的一種,內富含脂肪、維生素A、B群、礦物質、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素。
但夏子雯也提醒,十顆花生熱量大約四十五大卡,隨便一把抓就是六十顆左右,等於一碗飯的熱量,食用太多會讓三酸甘油脂升高,有害健康;尤其是過年期間,大家喜歡邊聊天邊吃花生,若加上熱門年菜如紅燒蹄膀、獅子頭等油脂含量較高的年菜,過完年很容易發胖。
至於民眾早餐很愛的花生吐司所使用的花生醬,夏子雯指出,消費者看不到花生醬的製作過程,若業者不小心使用到含有黃麴毒素的花生,就會提高風險,而且花生醬在外觀和氣味上並無異樣,抹醬本身又太甜,不適合時常攝取,雖然她也愛吃花生吐司,但熱量及糖分偏高,因此每次只買一小罐,一個月約吃一、兩次,吃完後過一陣子再買。
保存方式 買真空包、放冰箱冷藏
春節即將來臨,民眾該如何選購花生?顏宗海和夏子雯一致建議,買真空包裝的花生,吃不完要放進冰箱保存,過了保存期限,就要丟棄。顏宗海也提醒,盡量買帶殼的花生,當花生殼外觀呈現黑色時,表示已經發霉,可能就有黃麴毒素。
黃麴毒素小辭典
1987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是黃麴黴菌在適合生存的環境下所產生,自然界存在至少14種,主要有B1、B2、G1和G2四種,B1經動物體代謝後會產生M1,B2則會產生M2,都是致癌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