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社會捐血人口減少 會造成什麼醫療衝擊?

高齡社會捐血人口減少 會造成什麼醫療衝擊?

少子高齡化社會的其中一項疑慮就是「醫療瓦解」。2025年起,75歲以上高齡人口開始增加,醫療支出很可能跟著大幅增加,醫療保險破產與醫師不足都是隱憂,這在政府內部也是相當受到熱烈討論的話題。但除此之外,擋在我們前方的還有另一項不可遺忘的危機──手術與治療所需的輸血用血液不足。關於這點,討論的人雖然並不多,但或許代表問題也更嚴重。

事實上,根據預測,用血需求的高峰將落在2027年。輸血用血液不足,在這一年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根據2012年日本紅十字會針對東京都進行的《輸血狀況調查》顯示,輸血用的血液製劑約有85%使用在50歲以上的患者。至於捐血的人,則約有76%未滿50歲。

 

如果以文字敘述方式說明輸血的情況,那就是目前為止,都是由16歲至39歲的年輕人負責提供血液給50歲以上的人口使用。可捐血的年齡為16至69歲,但少子化將使這個年齡層的人口所占的比例越來越低。2015年時,這個年齡層在總人口數的占比為67.4%,但到了2050年,預估將只剩下57.6%。尤其因為近年來年輕的捐血者減少,厚生勞動省與日本紅十字會等單位還因此針對20至39歲的年輕人發起推廣活動。

 

進行強化推廣雖然是最好的方法,但光是這樣還不足以解決問題。因為少子高齡化嚴重破壞了供需之間的平衡,要是再繼續發展下去,將導致使用血液製劑的患者人數持續增加,能捐血的年輕人卻逐漸減少。

 

甚至連醫院都到不了

 

提到輸血,我們多半會聯想到發生交通事故等緊急狀況時的手術。但實際上,外傷等情況所使用的輸血只占3.5%左右。

 

那麼各位知道其餘的血液用在那些地方嗎?

 

這些血液約有八成使用在癌症、心臟病、白血病等疾病的治療。也有分析顯示,其中約有40%的血液,使用於因抗癌藥物導致身體無法造血的癌症患者。有人說,日本每2人就有1人將罹患癌症,考慮到這點,推測輸血用血液的需求量將在邁入高齡社會後大幅提高。

話說回來,血液製劑的保存極為困難,有一定的保存期限,例如血小板製劑,採血後只能保存4天,無法趁著捐血年齡層人口數還很多的時候儲備;因此,只在一時之間增加捐血量並不是根本對策。唯一能夠解決問題的,只有將捐血人數一直維持在一定的水準。

 

那麼,今後輸血用的血液到底有多缺乏?根據日本紅十字會與東京都的推算,隨著高齡化等社會變遷,用血需求將在2027年邁入高峰,總計約需要545萬名捐血人。但反過來預測實際捐血人數,卻逐年持續遞減。假設2013年的各年齡層捐血率(各年齡層捐血者的總人數除以各年齡層人口)維持不變,到了2027年的總捐血數將只有459萬人,兩者相減之下,將不足86萬人。

 

如果想要彌補這樣的缺口,需要相當程度的努力。根據日本紅十字會的數據顯示,必須將各年齡層加總後的捐血率,從2015年的6.1%,提升到2027年的7.2%。若依年齡層來計算,20至49歲的捐血率,將分別須提高1.0至1.5個百分點。

 

各位或許會覺得不過就是提高1%左右而已,但2015年的捐血人數已較1994年減少了170萬人,從661萬人減少到491萬人,尤其是16至19歲捐血人數的下滑更是明顯,與大概只有10年前的七成。若考慮到捐血是靠善意支持的事業,不得不說1%是個很難達成的目標。

 

簡單來說,捐血人數不足所導致的後果,就是連「去醫院就能得救」這種一直以來的常識都將不再適用。因為無論醫院裡有多能妙手回春的名醫、有多先進的醫療設備,只要輸血用的血液不足,就無法提供適當的治療。

 

「去醫院就能得救」的常識瓦解,不全然是因為輸血用血液不足,而是少子高齡化從各個角度粉碎國民對醫療的常識之故。

 

舉例來說,政府雖然想透過增加醫學系招生人數、承認新成立的醫學系等對策,來解決醫師不足的問題,但即使確保醫師人數,也不代表醫療體系就能順利運作。

 

因為隨著少子化的問題加劇,護理師、藥劑師、醫院事務員職務等都將面臨人手不足的困境。舉例來說,如果駕駛救護車、將病患送上擔架的救護技術員不夠,別說「去醫院就能得救」的常識瓦解了,甚至連醫院也到不了。

 

正因為有建設醫院、開發藥品與醫療設備、運送藥品與設備,和製造救護車等在各崗位各司其職的人們,我們才能接受適當的醫療。希望各位都能牢牢記住這個理所當然的事實。

 

少子高齡化就是這樣趁著我們不注意的時候,一點一滴地破壞過去我們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日常。

 

本文選自《未來年表:人口減少的衝擊,高齡化的寧靜危機》,究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