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重整、培訓實習生、公共衛教 全面品質大改造 台灣助攻成功 馬紹爾醫療脫胎換骨

制度重整、培訓實習生、公共衛教  全面品質大改造   台灣助攻成功  馬紹爾醫療脫胎換骨

馬紹爾每年持續送學生至台灣讀醫學專班,而大衛(左)是第一位在台灣學成後回到馬紹爾實習的醫學生。(圖片/戴念國提供)

台灣雙和醫院四年多來,在全世界糖尿病人口比率第一的馬紹爾致力推動醫療品質提升。

並透過社區巡迴衛教、長年駐點醫師、訓練專業人力等計畫,致力於守護該國人民的健康。

湛藍無雲的天空、一望無際的海洋,北太平洋上,由二十九個環礁、共一千多個島嶼組成的島國──馬紹爾群島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he Marshall Islands),總人口約七萬五千人,是台灣最忠誠的邦交國之一。

 

近二十年的建交歷史,讓這個距離台灣幾千公里、含轉機須飛超過二十四小時才能抵達的遙遠國度,處處充滿了台灣的軌跡。

 

除了一座座以「台灣」命名的建築物、公園,標示出台灣對馬紹爾的意義外,台灣在當地著力甚深的,還有醫療。

 

全球糖尿病人口比率第一的馬紹爾,全國肥胖比率高達七五%、糖尿病罹患率超過四分之一,這表示每四人當中,就有一人要面臨糖尿病及後續帶來各種併發症、截肢的風險。放眼望去,每一位走在路上的成年人,身形都「分量十足」,看在台灣的馬紹爾醫療計畫負責人、委託臺北醫學大學興建經營的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林家瑋眼裡,這是「美國後遺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美國物資湧入,高油、高鹽、高糖等罐頭食品,讓本來仰賴海島椰子、魚、麵包果等食物的馬紹爾人,在短短幾十年,全體國民的飲食習慣和健康急速惡化。

 

有別於過往台灣對邦交國的「金錢外交」策略,台灣對馬紹爾的醫療外交投入甚深。近年來,由雙和醫院團隊深耕馬紹爾的首都馬久羅(Majuro),從地方的衛教活動、飲食健康,到當地醫院的看病系統建置、專業人力駐點,訓練、培養優質醫護人員等,策略可說是由下而上一條龍。

 

在這個人年均收入僅三千多美元(約合台幣十萬元)的國家,一般人看病,不管是門診、住院、開刀,一次總共就是收五美元(約合台幣一五○元),但這價格也不是人人付得起。此外,就算真的進到馬久羅的醫院,可以得到的醫療照護品質,也和台灣大相逕庭。

 

馬紹爾

透過社區衛教,讓馬紹爾人警覺自己所面臨的健康危機。(攝影/賴若函) 

 

疾病預防

馬紹爾民眾踴躍參加在馬久羅舉辦的非傳染性疾病預防國際研討會,學習如何完整照護糖尿病患者的傷口。(圖/林進修提供)

 

馬紹爾

 

醫療

藥品資源缺乏 全醫院僅六瓶咳嗽藥水

 

「很難想像,整家醫院只有三瓶生理食鹽水、六瓶咳嗽藥水。」二○一七年八月時,曾至馬久羅醫院駐診一個月的雙和醫院加護病房內科部主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資濤,對於當地的醫療資源匱乏印象深刻。他回想看門診的第一天,就把全醫院僅存的咳嗽藥水用完,直到一個月後他離開,醫院都沒有再補上存貨。

 

是太窮買不起嗎?「不全然,更嚴重的問題是醫院沒有良好的管理系統,常常發生不同人共用同一病歷,或是一個人有好幾張病歷的亂象,因為這裡連身分證都沒有。」林家瑋說,由於二戰後,美國曾在馬紹爾群島外海偷偷進行六十六次核子試爆,造成當地居民罹患癌症比率飆高,所以每年都提供上千萬台幣援助該國,真的要買藥材,錢並不是問題。

 

林家瑋看見醫院制度的紊亂,決心從這裡著手,先是在一五年年底由雙和醫院導入PACS(數位影像儲存傳輸系統),讓放射科可以建置醫學影像的電子檔案,並將過去一張張亂放的X光片紙本病歷,全面電子化儲存。此外,引進指紋辨識系統,讓民眾可根據指紋機,讀取正確專屬於個人的X光片。「至今已經建立超過六千名病人的指紋!」林家瑋表示。

 

下一步,是引入HIS(醫院資訊系統),讓整家醫院的後台管理、人事系統、病歷資料整合在一起。

 

林家瑋說,一七年十月底總統蔡英文造訪馬紹爾時,正式和馬國簽約,開啟三年期計畫,希望在一八年年底,就達到病歷無紙化。「我們透過外部廠商,導入與雙和醫院類似但簡化後的系統,往後病人若要轉診到台灣,資料傳送也非常方便。」林家瑋說。

 

而林家瑋在改善馬久羅醫院的管理制度同時,也看見另一大問題──人才培育的急迫性。

 

「通常我們送去美國等地訓練的醫師最後都選擇留在當地,不回來了,所以我們很感謝台灣人出力協助。」馬紹爾衛生部部長Hon Kalani Kaneko一語道出當前困境。許多有能力的馬紹爾人學醫後,紛紛從資源匱乏的母國出走,使得馬久羅醫院必須大量仰賴菲律賓等外籍醫師,幾乎沒有本地人。

 

「曾有白內障病人特地轉診到台灣開刀,三天後就回到馬紹爾,親友聽到嚇一跳,因為同樣病症,轉診到菲律賓要花一個月的時間才會治好。」林家瑋不諱言,同樣症狀,因兩國在醫療水準上的差異,台灣反而幫病人省下不少錢。

 

然而,能夠轉診到台灣的,多半是馬紹爾的有錢人,多數貧苦的一般人,就沒有這樣的就醫條件,需要內援。

 

推「滾動式醫療」 每月派不同科別醫師駐診 

 

過去台灣多以醫療團的形式,旋風式出訪馬紹爾約一周便離開,成效有限。林家瑋決心改變,遂和台北醫學大學前校長閻雲、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開會商討,找來各科主任協調,改以「滾動式醫療」形態(每年固定有幾個月時間,每月派駐不同專科醫師看診)幫助馬紹爾。

 

滾動式醫療已實施四年,至一七年十二月,有十個月都有駐點醫師,果然引起當地關注,「當地人聽到有台灣醫師來,還專程從外島坐船來看病!」林家瑋說,光是一七年(至十一月止),診療人數約有一千六百人。

 

而這些年雙和醫院所做的努力,不僅是改變當地,也幫助在馬國的台灣人。

 

「雙和醫院派醫師來駐點,讓台商也受惠,紛紛關切,期待未來全年度都可以在醫院看到台灣醫師!」外交部駐馬紹爾大使唐殿文說,當地的台商約有七、八十位,過去有醫療需求時,考量醫療品質,常要回台看病,但若馬紹爾有台灣醫師駐診的話,就不必特地搭機回台。

 

一七年十二月上旬的周四,由雙和醫院特派駐診馬紹爾的骨科醫師戴念國,正帶著實習生大衛(David Lo Alfred)在馬久羅醫院看診。一位九歲男孩Iberson幾個月前因骨折,在當地由非骨科專科醫師進行手術,但骨頭位置卻沒接好,導致走路歪斜,只好趁台灣籍骨科醫師十一月駐點時重新開刀一次。

 

大衛在旁擔任病人翻譯,詢問術後復原狀況。「我本來非常擔心,現在覺得他可以完全好起來了!」男孩的母親,一手抱著小女兒,一邊看著兒子,滿足地微笑。

 

培養在地人才 建立馬紹爾醫院實習生制度 

 

大衛是馬紹爾第一位在台灣就讀醫學專班後,回到該國實習的醫學生,並且預計在一八年實習完後,成為第一位參加馬紹爾醫師執照考試的學生。

 

「過去從來沒有人在馬紹爾的醫院實習,因此我們參考台灣做法,協助建立實習和考照制度。」林家瑋先從雙和醫院派了四位專科主治醫師到馬久羅醫院,花一個月時間訓練當地醫師教導他們該如何帶實習生。

 

接著從一七年八月起,每個月都有台灣的駐點醫師帶著大衛每天開晨會、討論案例、完成各種技能操作、寫報告,對於師生來說,都很辛苦。「但這是重要的第一步,需要多花點力氣培養他們的專業人才!」林家瑋說。

 

馬紹爾每年持續送二至三位學生到台灣義守大學的學士後醫學系外國學生專班就讀,包含二年的基礎醫學課程、二年臨床教育訓練。一八年二月,即將有十三位馬紹爾籍畢業生產生,他們也將遵循大衛的模式,回馬紹爾實習。

 

「我的作業很多,從實習以來,每天大概只睡五到六小時。」面對整個國家的期望,大衛的壓力可說是不小。過去曾經想要當船長的他,在美國的大學生物系畢業後,剛好遇到台灣開設醫學系外國學生專班的機會,沒有多想,他便決定來台讀書。初期無論在飲食、生活或與人溝通上,都非常難適應,後來才漸漸上軌道,也培養出對外科手術的興趣,現在已有機會進行幾個簡單的小手術。

 

不只醫師,一八年起,也將開啟新計畫,讓馬紹爾護專畢業的學生到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所就讀,「我們希望培養護理師當中,具管理思惟的高階護理人員,幫助整個馬久羅醫院的運作。」台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說。

 

馬紹爾

由於糖尿病等慢性病盛行,使馬紹爾人平均壽命僅約50歲。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師黃晴雯(右一)在分享知識過程中,也感受到近年當地人更加看中此議題。(圖片/黃晴雯提供)
 

除了管理制度、人才養成計畫陸續開啟,其實還有一個面向,是在更早時就啟動的──糖尿病的社區衛教,這也是台灣在馬紹爾設置的健康中心裡,唯一的員工、唯一的護理師徐韻婷,在當地的主要任務。

 

周五早上九點半,載有長桌、折疊椅、血糖和血壓測量儀器及蔬果的三輛麵包車,駛進距離馬久羅醫院十分鐘車程的Berrak Weto社區。這裡約住有九百名居民。一七年八月,台灣健康中心和美國社福團體wellness center合作,在該地連續四周舉辦社區衛教,十二月初,再次來到該社區追蹤。

 

社區健康衛教 設闖關遊戲幫民眾測血糖

 

「我們深入社區,為社區居民進行糖尿病篩檢,教導他們認識慢性病,以及如何透過飲食和運動預防來減緩病況。」徐韻婷和其他工作人員,在三十度高溫下,三兩下搭起帳篷,設置不同關卡,以抽獎為誘因,吸引民眾透過跑關方式,檢測自身血糖、血壓,填寫資料。「剛剛有一位婦女的血糖值高到爆表,連儀器都測不到,當下就送往馬久羅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徐韻婷說。

 

跑關結束以後,工作人員收起桌椅,放起節奏強烈的音樂,帶著所有人一起做運動。只見方才臉部表情略顯僵硬的社區婦女們,馬上綻放出笑容,展現熱帶島國天生擁有的韻律感,一起跟著老師動起來。

 

熱舞結束,接著上場的是健康料理示範,社區婦女分組演練,切著桌上的紅蘿蔔、茄子、小白菜等,下鍋炒,這對台灣人來說可能是稀鬆平常的料理,但是按一般馬紹爾人的習慣,家中以往都只有炸雞、烤肉、馬鈴薯、米飯等食物,看不到綠色蔬菜。

 

「健康真的很重要,我在這幾個月中,就瘦了三公斤!」五十二歲的Matha Korok有十一個小孩,眼睜睜看著姊姊和母親都罹患了糖尿病,她依循衛教活動所學,試圖改變飲食,在家中花園種豆類、花椰菜,現在一周可以和家人吃上三、四次蔬菜,也會一周運動兩次。

 

馬紹爾

主要由29個環礁組成的馬紹爾,被海洋環繞,有得天獨厚的美景。(攝影/林進修提供) 

 

研討會宣揚理念  主講健康飲食、糖尿病照護

 

除了徐韻婷一年到頭馬不停蹄地在社區巡迴以外,每年年底也會舉辦「非傳染性疾病預防國際研討會(NCD)」,一七年已經進入第四屆的研討會,利用短短一天半的時間,由馬久羅醫院的醫護人員、國際非政府組織NGO、雙和醫院的護理師和營養師,輪番進行健康飲食、糖尿病照護等主題分享。

 

「一七年很明顯感受到參與者態度不同,不再只是為免費餐點而來,而是真心想學習。」雙和醫院整形外科傷口照護中心組長黃晴雯,已經連續來研討會講課四年,過去現場五、六十名參與者中,以醫院的醫護人員、社區護理師為主,一般民眾較少,但是這次自發性報名者變多,在研討會的分組討論中,也非常積極的參與討論。

 

黃晴雯研討會上所帶領的「糖尿病傷口照護」組別,學員還主動向她索取海報紙,希望能寫下重點,在成果發表時候展現,讓她十分感動。

 

舉辦小農市集  販售蔬果、示範煮營養料理

 

在馬紹爾多數家庭面臨的「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三高戰爭中,雙和醫院也和台灣農業技術團合作,在隔周周末舉辦小農市集,除了販售小農種植的蔬果,也會現場示範烹煮健康飲食,深受當地人喜愛。

 

每年至少要飛七、八趟馬紹爾的林家瑋,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將理念和實務結合,提升該國的醫療水平。「我們不想當蛋糕上的草莓,錦上添花,而是希望能對症下藥,以糖尿病為例,從預防、照顧、合併症都要想辦法改善!」

 

台灣與馬紹爾之間,五千六百多公里的距離雖然很遠,卻無法澆熄這群有心人,四年多來在國際醫療上不間斷地努力,並且將繼續寫下更多改變馬紹爾人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