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惠第一天到徐姊家時,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行嗎?」徐姊是企業人士的英語教師,什麼人沒見過?一眼就看出芊惠並非經驗老到的照護人員。
芊惠心裡嘟囔著:「我也照顧過癌末病人呀,就算次數不多,但你就不能讓我做完一天,再來評斷我?」不服氣之情油然而生。
默默地,芊惠從清掃房間開始,細心打理徐姊周遭的一切,該移位就移位,該餵餐就餵餐,她把受訓所學的幾乎都用上了,心想:「盡力就好,過不了關也無憾了。」
到了傍晚,徐姊跟家人說:「她跟我很能溝通欸,就她吧!」一段照顧情緣就這樣展開了。
夾在母女、夫妻情感之間的照護者
芊惠原本擔心,照顧乳癌末期的徐姊並非易事,但日子一久,覺得她就像個小孩子,脾氣雖然有點拗,但只要搞懂她的心情,反而很好相處。真正讓芊惠感到棘手的,卻是徐姊與徐奶奶兩人之間的母女關係。
徐奶奶八十多歲了,因為徐姊的病搬過來同住,三餐都親自煮給女兒吃,為的就是希望她能好轉。但母女親情卻也隨著病況上上下下,兩人常常有了爭執,小至進食,吃的人勉強,煮的人痛心;大至氣切與否,一個無法忍受痛苦,另一個擔心病況惡化,母女想法南轅北轍。
夾在中間的,還有徐姊的老公,他時時聽這兩母女各自跟他抱怨,但木訥的他,也只能說些無濟於事的話來調解。相對地,芊惠與徐姊朝夕相處,反而很能理解她的情緒,也盡力居間化解。
半年來,每天十小時在三坪大的房間裡共處,徐姊對芊惠幾乎無話不說,生平大小事在這個「外人」前,一點顧慮都沒有,只因為她是個好的傾聽者,不會像老媽因為關心而叨唸個不停。但也因為芊惠的照顧,符合了徐姊的需要,卻違逆了徐奶奶的意思,導致徐奶奶對芊惠頗有微詞,徐姊甚至為此敲床板向媽媽抗議。
對徐奶奶來說,芊惠只是個照護人員,把徐姊的生活起居打理好就夠了。但芊惠深知,病人更需要照料的是心理及情緒狀況,尤其是癌末病人,情緒的崩潰往往表現於無形,更怕造成親人的困擾而極度壓抑,照護人員必須細心去體察,甚至主動幫患者排解。
徐姊的老公曾對芊惠說:「病前的她,我了解,但病後的她,就像關了窗一樣,遙不可及。」芊惠知道,因為他要照顧徐姊,又要忙於事業,徐姊深怕自己的病況造成老公的壓力,很多話只能藏在心中。
徐姊夫妻之間的情感,芊惠大可置身事外,但病患的心情就是常繫於這些家人間的喜怒哀樂,她告訴徐姊:「這世上誰最愛你,你難道不知道嗎?你希望讓他永遠遺憾嗎?」夫妻終於敞開心房,在最後這段路上重新回到兩人世界。
親自照護生病的家人,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
許多人根深蒂固的想法,都以為:「親自照顧生病的家人,才是最理想的」。殊不知,親情的牽絆往往造成雙方的負面情緒,不但無助於病情,更將一人的困境擴大到家庭的不幸,這幾年有不少社會案例都顯示,「一肩扛起」照顧生病家人的責任,往往是造成人倫悲劇的起因。
事實上,把家人託付給專業的照護人員或機構,不僅能藉由照護知識與技巧,讓病患得到較好的生活品質,他們往往還能以旁觀者的立場,找到病患的心理或情緒問題,並對病患與家人提出良好的建議與處置。在照護日漸專業化的現今社會,了解、找尋照護資源,並選擇合適的方式或人員來協助,不僅無損於孝道的表現,而且能讓親人獲得更好的照料,家人間,也擺脫了情緒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