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玩具、食品包材 暗藏看不見的危機 遠離塑化劑威脅 從肥皂洗手做起

兒童玩具、食品包材  暗藏看不見的危機 遠離塑化劑威脅  從肥皂洗手做起

二○一一年塑化劑事件雖讓許多飲料和食品下架,但日常用品中仍藏有許多塑化劑。而高塑化劑暴露,可能造成女童性早熟,易罹患乳癌與心血管疾病;男童可能陰莖較短,精蟲活動力較差。

塑化劑事件後,我們的生活卻還是暴露在塑化劑下,因為魔鬼藏在細節裡。今年八月發表的最新本土研究,揭露幾個仍被遺忘的塑化殺手。

二○一一年的塑化劑事件,迫使常年違法添加塑化劑的飲料和食品下架了,但塑化劑依然存在於數不清的日常用品中,像是玩具、美妝盥洗用品、地板裝潢材料、食品包裝材料,塑化劑還是能繼續透過皮膚、飲食、呼吸進入人體。

塑化劑為一種內分泌干擾物質,除了提高成年人罹患乳癌或其他荷爾蒙相關癌症的風險,對化學物質耐受度更低的兒童,危害更是嚴重。

 

暴露時間長 不孕風險增


高塑化劑暴露,可能造成女童性早熟,進而提高日後罹患乳癌與心血管疾病的危險;男童可能陰莖較短,精蟲活動力較差,進而提高日後不孕的風險。

塑化劑對兒童的影響還包括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性疾病,以及違反紀律和攻擊等行為問題,甚至與智商降低有相關性。

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怡人,想了解塑化劑事件發生後,兒童體內的塑化劑濃度是否減少,於今年八月中發表《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的研究,追蹤國內四百多位兒童在塑化劑事件前後的塑化劑暴露量及危險因子,完成兩百位兒童的前後比較結果,兒童體內的塑化劑濃度並未全面下降,而這些降不下來的塑化劑,和某些生活習慣有高度相關。

「我們發現塑化劑事件前後有共通的問題。」王怡人指出,三餐中只有不到兩餐餐前有洗手、使用具有香味的產品、常吃塑膠包裝的微波加熱食品,這三項因素不論在事件前或後,都與較高的塑化劑暴露量有關。唯一的好消息是,塑化劑事件發生後,塑膠瓶罐的使用減少了,環保杯使用風氣興盛,減少塑化劑暴露。

洗手為何這麼重要?高雄醫學大學環境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吳明蒼表示,每個人的手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塑化劑存在,因為添加塑化劑的日常用品實在太多了。

塑化劑在塑膠製品中並非以穩固的化學鍵結存在,當手去接觸到這些物品,皮膚上就會有塑化劑。如果沒有洗手就拿東西吃,尤其在幼兒常有吃手的行為,塑化劑就會經口進入身體。

吳明蒼的研究團隊今年三月發表於國際期刊《科學報告》的研究,首次以科學數據呈現正確洗手對塑化劑的清除率。二十八位受試者同樣用六個標準步驟洗手三十秒,用肥皂加清水洗,塑化劑的清除率高達九十五%,單用清水洗的清除率卻只有九%。

 

用香味肥皂 恐有反效果


「因為塑化劑是脂溶性的,不是親水性的。」吳明蒼解釋,用水洗只有雙手搓揉的物理作用,而肥皂具有親水及親脂性的結構,藉由化學作用以親脂端連結手上塑化劑,再經由親水端洗出,就能清除手上大部分的塑化劑。「建議用無香料的肥皂。」吳明蒼強調,因為添加香氛所需的定香劑也是塑化劑。

王怡人發現,具香味的用品與塑化劑高暴露量相關,呼應了她擔心異位性皮膚炎兒童擦乳液的潛在問題。王怡人前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環境研究》的實證指出,表皮障壁基因缺損的兒童,可能經皮膚吸收更高濃度塑化劑,而且有較高風險得到異位性皮膚炎。

「表皮障壁缺失就像磚牆剝落,使塑化劑這類化學物質更容易穿透皮膚。」王怡人表示,表皮障壁缺失會導致皮膚乾燥,若頻繁塗抹含香味的乳液,會吸收到更多塑化劑,可能會越擦越嚴重,建議家長盡量為孩子選無香味、不含塑化劑的盥洗潤膚用品。她也建議皮膚保養及盥洗用品應標示是否含塑化劑,以便消費者選擇。

另外,便利商店有許多即時餐點,都是連同塑膠包裝、容器或保鮮膜一起放進微波爐加熱。王怡人表示,那些塑膠包裝都有塑化劑,直接接觸滾燙食物,對於兒童健康有很大的疑慮,研究也顯示,常吃這類食品的兒童塑化劑暴露量特別高,應盡量避免。

 

6 步驟肥皂洗手 可消除95%塑化劑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