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因子篇》逾四十國早已「封殺」 它 台灣在等什麼?及早發現治癒機率高 免費癌篩應考慮擴大範圍

危險因子篇》逾四十國早已「封殺」 它 台灣在等什麼?及早發現治癒機率高 免費癌篩應考慮擴大範圍

落實例行健康檢查,提早檢出癌症,是有效治療的不二法門。

台灣平均每五分鐘就有一人確診罹癌,每十一分鐘有一人因癌症死亡;醫療持續進步,多數癌症也都能夠有效檢出,但癌症死亡人數為何還居高不下?

五十二歲的吳君(化名)躺在病床上,臉上乾巴巴的不顯生氣,飽受胃癌折磨的他,連續三天滴水未進,只能靠著注射營養劑拖住生命;前一晚,他任性地拜託兒子買一碗泡麵,但也只吃了一口,最後吐得滿床都是。

在金融業擔任中階主管的吳君,因規律運動又注意飲食均衡,對自己的健康一直很有信心;直到有一天半夜胃痛到受不了,到醫院掛號看診,生平第一次做胃腸鏡檢查,卻已是胃癌三期。今年以來,他已經住院超過一百天,兩次手術仍無法阻止癌細胞持續蔓延。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中心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約有十萬人新確診罹患癌症,癌症死亡人數自一九八二年首次超過心血管疾病後,連續三十五年蟬聯國人頭號殺手,去年有多達四萬七七六○人死於癌症,占總死亡人數從三十年前的十七%,攀升到二七・七%。

 

健保支付癌症用藥 每年超過八百億元


健保署每年支出超過八百億元在治療癌症,仍每三・六個死者就有一人是因癌症奪命。

不禁令人納悶,醫療技術日新月異,抗癌成功的案例也屢見不鮮,何以癌症死亡人數依然居高不下?

「空汙、食安等致癌因子越來越多」,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說,「癌症的治癒率每年都在成長,但趕不上發生率,死亡人數也就越來越多。」他說,早年可能因統計偏誤,低估了癌症死亡人數,但生活周遭的危險因子增加,才是癌症死亡人數上升的主因。

李宜家進一步表示,所有癌症都有不同的病發期,但民眾普遍對病發期的「時間長短」難以掌握、認識不全,導致驗出癌症時都早已病發一段時日,錯失黃金治療期。以肝癌為例,病發期為半年,每年只做一次檢查並不足夠。

癌症若能早期發現,是否就能有效提高存活率?答案是肯定的。國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哲斌指出,「癌症診斷期別的判定,就是依據死亡率推估而來。」兩者其實互為因果,而「多數常見癌症,早有相應的有效篩檢方式,只是民眾常未落實而已。」


篩檢
 

落實例行基礎健檢 不必每年花大錢全身檢查 


衛生福利部早已意識到此現象,自二○一○年透過健康捐收入,擴大推廣現行的「四癌篩檢」,即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檢查、糞便潛血與口腔黏膜檢查四個項目,透過早期檢出,有效降低死亡率,去年補助總額為二四・五億元。林哲斌與李宜家都肯定這項政策,長庚醫院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林燈賦表示,「子宮頸癌近年治癒率甚至高於九成。」在現行制度下,若成本效益評估完善,建議國健署也應「考慮將肝臟超音波、LDCT肺癌篩檢等納入檢查項目。」

林燈賦另建議血液癌症指數篩檢,他說:「幾乎能想到的癌症都能驗,雖然約有二○%到三○%為偽陽性,但實務上,血液篩檢更具便利、可行性,且對身體不具侵入性」。受檢者可以在得知指數異常後,再到醫院進行儀器篩檢;也能用做追蹤身體的長期趨勢指標。

林燈賦認為,癌症篩檢不需要每年都一次到位,花好幾萬元全身徹底檢查,但「例行性的檢查定不能少。」

林哲斌也說,「四十五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基礎健檢是必需的,尤其是抽菸喝酒的高危險族群,而肝病毒帶原者,更應針對肝癌半年追蹤一次。」

「我國有六大癌症,卻只有四癌篩檢。」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醫師指出,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四癌篩檢,未含概死亡人數高居前二位的肺癌、肝癌篩檢」,無疑是潛在漏洞,要確保癌症都落實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顯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篩檢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