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18% 靠這3招賺回退休金!

沒了18% 靠這3招賺回退休金!

(圖片/shutterstock)

6月27日的公教人員年改通過後,緊接著,預料軍職人員退撫、勞工勞保年金的修法草案也將陸續過關。

改變有多大?先就公務人員來看,一位年資35年、兼有退撫新舊制年資的薦任七等、年功六級非主管公務員,若在去年7月退休,原本退休後每月可領63,441元,改革後,明年7月到後年底每月領取金額減為58,635元,接下來會持續逐漸減少,到2029年後,每月領取金額剩下46,908元。

教育人員的影響同樣明顯,以一位年資35年,兼有新舊制年資的中小學老師來看,若在去年2月退休,改革前每月可領74,287元,改革後,明年7月起到後年底每月減為70,620元,2029年後,再減為56,496元,前後差距近24%。

勞工部分,依勞動部的修法草案,對勞工的最大影響在於薪資替代率的計算基礎,從原本「最高60個月」逐年調為「最高180個月」,一般計算,每月領取金額影響程度約在6至7%。

少則6%,多則25%以上,這就是年金改革對全民退休理財的直接影響。那麼,要緩解衝擊、甚至賺回退休金,到底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理財觀念、透過什麼樣的理財策略?

 

已退族》保本保息為原則 莫過度冒險,活用手上房產、保單


「不要急、不要慌,一慌就容易投資不適合的商品。」這是財富管理銀行業者給「已退休公教族群」的第一句忠告。在確認「相對保守」的投資屬性之後,退休族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盤點資產」。「讓目前手中擁有的資產,變成可以創造穩定現金流的聰明錢」。

舉例來說,公教人員退休後的公保退休金,目前在一定額度內仍享有18%優惠存款利率,但這項優惠利率先是在明年七月起調降至9%,2021年開始則歸零;接下來,這筆存款成了「呆存款」,如何聰明運用,也就是退休公教族的重要功課了。

實踐大學財金系講座教授沈中華認為,對於「現在開始學理財」的退休公教族群來說,透過銀行、券商提供的財富管理服務,或許是可以考慮的入門管道。「可以利用三個問題,輕易看懂商品的本質,幫助自己挑對產品。」

首先,要問這產品是「保本保息」、「保本不保息」,還是「不保本不保息」。「若不保本保息,就要回頭問自己,能接受最大虧損幅度是多少再決定。」

其次,要問清楚產品投資幣別。沈中華提醒,例如紐、澳幣的高利定存,重點不在拿到多少利率,而是紐、澳幣向來匯率波動大,除非未來打算在紐、澳退休養老,否則換回台幣後,若匯差吃掉利差,也是白忙一場。

最後,要問銀行理專交易成本有多少,包含手續費、提前解約費用,買基金可能內含經理費、保管費,「一定要統統問仔細。有時可能因為報酬率多了3%而選購產品,但忽略了交易成本可能就超過3%。」

除了「錢」之外,或許也有房地產可供運用。若屬「非自住」不動產,自然可考慮加以出租或處分,創造更多的現金流或轉入理財商品。但若是「自住」不動產,「以房養老就是值得考慮的選項!」

 

屆退族》加速布局現金流 聰明存股、放大本金,錢自動流進來


曾在台電服務34年、具有退休公務員身分的溫國信,之所以能在兩年前提早退休,就是因為手中已經完整布局「讓錢自動流進來」的資產部位。

「其實只要存對股票,10年內屆退的公務員,要補足退休金並非難事。」他建議屆退族,先建立一個8成定存股,兩成景氣循環股或成長股的投資組合,以注重收益、安全、兼流動性資產,並能創造每年報酬率10至15%為目標,把賺來的現金股利再投入配置。」

這套作法要成功,關鍵在於存股的標的選擇,一方面必須「安全性高」,同時也得「配息穩定」,因此,選股的條件設定就很重要。

溫國信表示,在定存選股邏輯上,他以近五年平均現金殖利率大於5%,三年平均ROE(股東權益報酬率)大於10%,近一年的股利必須在過去平均值80%以上,去挑選存股標的。

另一種作法,是利用退休前衝大本金,待退休時再一次買進保本保息的商品,雖然這類商品的報酬率相對較低,但若能投入較高本金,仍足以彌補年金改革後消失的退休金。

 

年輕族》可積極選股操作 提撥1/3月薪投資,拚年報酬6%


如果你是年輕一族,距離退休的年齡仍長,代表你有足夠的時間與風險承受度,可透過積極理財輕鬆補足年金改革造成的影響。根據政府試算,年金改革對2030年以後退休的公教人員,大約會造成「每月少領7千至1萬元」左右的影響。

簡單計算,如果目前薪資在4萬2千元,每月提撥三分之一薪資,也就是1萬4千元定期定額投資,若每年平均報酬率6%,15年後即可存到4百萬元,轉入保本型商品後,就足以應付改革後的短少金額。

公教族群的投資屬性相對保守,可考慮利用投資標的含有股債混合基金的變額年金險因應,「這類商品的報酬率有機會到5至7%,適合30歲左右的年輕人。」

面對年金改革,退休族理財的關鍵在於「盤點資產、聰明活用」;屆退族的功課在於「布局被動收入、提高存款報酬」;年輕族群則是「以股票資產為主,積極迎戰」。把握這些原則,要許自己一個安穩樂活的退休人生,真的不難。

〈此為精彩摘要,更多內容請參考《今周刊》10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