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你的「愛比較」與 「自卑」

支配你的「愛比較」與 「自卑」

我想,人要不比較很難,如果一定要比較,就盡量找一個輕鬆一點的對手吧──自己,如何?跟過去的自己比較最沒壓力了。

我是個十分愛比較的人。

到底我為什麼那麼愛比較?我說呀,一部分是來自人類的天性,畢竟有誰能完全逃脫比較的魔咒呢?小時候比成績,長大了比業績,年老了比事蹟,等到最後進了墳墓,下一代還在比我們的遺跡。

但我的「愛比較」還有另一部分是因為個人的性格問題---自卑感。

不過,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說:「自卑感也是天性之一,人人都有自卑感,並且會因為想要試圖超越自卑感而讓自己變得更好。」也許是吧,但我的狀況真的困擾我很深,自卑感 讓我比別人更努力去贏,卻也讓我輸得比別人澈底。

在監獄服刑的漫長歲月中,我曾試著去找尋、反省過去人生失敗的原因,在失去人生價值感的茫然下,於驕傲與嫉妒的關鍵情緒記憶中,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自卑情結,然而所獲不多,因為我一直陷在自己 人生很順遂的迷思中,主觀地認為自己不該會有自卑情結。

出獄當了更生人,無可避免的標籤化自卑感困擾著我,對於正常會關係的建立與交往,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畏懼感,還好有一分信仰在,讓我感到平安。但是,無可諱言地,這種自卑感讓我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彷彿我認識它好久了,我非常肯定那不是一種新鮮的感受。於是我開始了記憶的溯源,想找出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卑就作用在我的人 生中。

我發現在過去律師執業生涯中,自己會時常羨慕許多大客戶的生活方式,他們從一出生下來就是如此優渥,人生還沒開始努力,就已經是我畢生無法超越的境界,這種感覺讓我十分沮喪,在他們面前,感覺自己抬不起頭;甚至我還憶起有一回在家看電視,新聞正在報導某人獨得十幾億大樂透彩金,我心中充滿對上帝的咒罵:為什麼別人可以不勞而獲,而我必須每天拼命工作累得像一條狗?上帝!祢對我太不公平了。

這種狀況應該是自卑感作祟沒錯吧,可是當年我可是年收入超過千 萬的律師,人人都羨慕著我,結果我卻自己在家裡自卑著、比較著、憤懣著。 

接著我再往前回想,自己在求學時代的為什麼會比別人更拼命讀書?我想了好久,最終的答案是:想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秀。

大家應該都會認同,努力去成就自己的人生並沒有什麼不對,但若是基於一種比較的心態,要證明自己比別人更優秀,那似乎是一種以「自己確實不如人」為大前提的絕地大反攻的計畫,這就真的好自卑啊,也真的被阿德勒說中,因為有了比較,產生了自卑,而自卑讓我想變得更好。沒錯,自卑在阿德勒所預測的正常運作情況下,讓我奮發用功,贏得了看似更美好的人生,但是我卻在人生失敗後發現了一件事──因為自卑而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的副作用。

人生目標的決定,是一種生命價值的判斷,為自己選擇一個願意窮極一生之力去投入的方向或領域,但是,因為自卑感而引發的自我超越,動力來源是出於比較,所設定的目標也就未必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很有可能只是為了超越而超越,使自己優秀之後再更優秀,若一旦真是如此,人要不是會因人生已經「成功超越」而失去目標,迷航於生命的浩瀚銀河之中,要不就是陷入不斷比較的惡性循環裡,於苦海中航行,一生難以上岸。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1934─)曾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他運用水車的運轉來解釋,人類因為比較與嫉妒所陷入的困境。他認為,人類的快樂通常都是透過與別人的比較而得來,當我們發現自己高人一等時,快樂感油然而生,但這種正向感受不會持續太久,因為為了保持這種贏的感覺,我們得繼續努力,以保住那一分優越感。所以,有錢的人不會因為有錢生活就比較快樂,有錢人需要更大的滿足才能成就其快樂,因為他們需要賺更多錢來保持自己的優越感。這就是所謂「快樂水車」效應,縱使我們生活已經不虞匱乏,但不想輸的情結讓我們停不下來,像水車一般。

我想,人要不比較很難,如果一定要比較,就盡量找一個輕鬆一點的對手吧──自己,如何?跟過去的自己比最沒壓力了。如果現在的自己比過去的自己好,我們會對自己的進步充滿喜悅;如果我們的現在與過去差不多,我們也會很慶幸還能保有我們過去所擁有的;如果我們的現在比過去要差,我們更會感謝上帝,祂所留給我們的,還夠我們平安生活。

總之,別再跟別人比了,讓水車停下來吧,只要我們願意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學著用感恩的心情,從過去來了解現在的自己,看看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相信一定也可以找到許多獨一無二的快樂。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 劉北元

出版:四也文化

書名:下一秒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