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財務大權,誰強誰管理

家庭財務大權,誰強誰管理

投資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心法。在股市,為了賺錢,要傷腦筋;不幸賠錢,更傷腦筋。要想不傷腦筋,方向就要做對。然而,究竟是不是做對?則有待提升投資理財的知識才知道。

以一個男性來說,從當完兵出社會賺錢後,就應至少把收入的二分之一存下來,用來參加同事的互助會;結婚後,可以與太太商議,把家庭財務大權交給「最愛錢」而且「最懂錢」的人處理。不管那個人是丈夫,還是妻子。然後,夫妻兩人每天分別最多只能帶200元出門,這樣可以從支出源頭控管,也達到夫妻彼此牽制的效果。

「愛花錢」而且「會漏財」的人,絕不能保管財庫。如果能這樣,一對上班族小夫妻,靠著紀律嚴明的存錢與跟會,只需要5年多,就可以存到第一桶金,有了第一桶金再談購屋的事。在這樣的法則之下,誰都沒有話說。

除了跟會之外,當然從股票去生財是一個比較快的途徑,前提是要懂股票。股票的最大好處就是「變現快」。賣房子不比賣股票迅速,這是毋庸置疑的事。1988年,證所稅復徵導致台股連續大跌19天,在台股近年的歷史上稱為「崩盤」,很多人都在那時遇到了第一次投資大考驗。不少人眼睜睜看股票每天一直跌,無法執行停損,甚至一直抱到加權指數2,000 多點!但是,那一波崩跌危機,也有人做了「危機入市」的策略應用,而加碼買進一些強勢股,最後卻賺到錢了。所以,懂股票非常重要!

那一次台股無量下跌,其實與經濟基本面無關,只是股民恐慌情緒使然。因而,只要是抱著與持股長期抗戰的心態,在止跌之後,逢低買進股票的人最後都大賺一筆。同樣地,1989年至1990年,台股展開有史以來最瘋狂的牛市行情時,也有人在那波行情中大賺數倍。

1990年,台股從12,682點歷史最高點再次崩跌至2,000多點,是更大的一次考驗。這次考驗告訴我們:要想不受重傷,持股比例非常重要。買股票絕不能滿檔,同時獲利的時候,一定要把利潤的一半存下來。這是關鍵的法則之一。

隨著資產的成長,「分散風險」的道理就更加重要了。

舉例來說,陳金芳因為女兒出國讀書,他就有機會接觸到外幣,這又讓他投資理財又開了一扇窗。這也是讓我們的資產藉以「分散風險」的方法之一。

在2003年,他陸續把一半的資金轉往外幣定存買進紐幣(當時利率7.1%)、澳幣(當時利率6.5%)與英鎊(當時利率6.2%),買進總金額達新台幣200多萬元,一直抱到2006 年才陸續出脫。這3 年間,3 種外幣帶進高達新台幣75 萬元的匯兌及利息收益;同一時期若只放新台幣定存,利息僅有12 萬元。

投資外幣的心法很簡單:先看利率,再看匯率。這時,我們可以先陸續把一半資金轉往外幣定存,分別買進利率較高的強勢貨幣,然後抱到有價差時才陸續出脫,這樣資產就能大幅提升了。在存外幣時也有個訣竅,就是:分別存在幾種不同的貨幣上。幾年下來,就有幾種強勢貨幣的高額匯兌及利息收益,同一期間如果只放新台幣定存,利息一定比較少。

投資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心法。在股市,為了賺錢,要傷腦筋;不幸賠錢,更傷腦筋。要想不傷腦筋,方向就要做對。然而,究竟是不是做對?則有待提升投資理財的知識才知道。

例如每個人一生會遇到好幾次市場崩盤的機會,你能不能掌握機會,不是靠運氣,而是在考驗你平常資產配置的基本功有沒有做好,有沒有累積足夠的理財知識,有膽識危機入市。與其想靠買樂透發財,不如好好地學投資理財。一生中只要掌握住2 至3 次危機入市,就可以少奮鬥好幾年。當然,台股在現今官方比較有危機管理的經驗下,崩盤的機會比較少了。

但我們仍然可以透過知識的提升,找到其他可以生財的方法。例如利用多空的了解,採取從金融衍生性商品中求得「以小搏大」的機會,那不也是一樣嗎?重要的是方向要做對,例如多頭時期買認購權證;空頭時期買認售權證,這是不能弄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