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真的可以熱出病?是的,散熱來不及,就可能對人體造成熱傷害;甚至,六月一日全台北市民的共通口頭禪「熱死」,也絕對不只是形容詞而已,是真的可能會發生。
根據美國研究顯示,因為中暑而死亡的人數遠多於颱風、地震、龍捲風等天災;台灣雖則無相關統計,不過每年五、六、七、八月四個月的急診就診人數統計顯示,熱中暑病患比其他月分多三到五成。
熱中暑,跟平常說的中暑一樣嗎?答案是完全不一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高偉峰解釋,熱中暑在醫學上是一種熱急症的名詞,定義是體溫四十度以上和神智不清,如果未及時處理,很可能會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身體散熱機制遭破壞
熱中暑英文是heat stroke ,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一項,須要盡速就醫處理,其發生通常有環境因素。振興醫院急診主治醫師劉裔同指出,,病人體溫約四十到四十七度,體溫過高卻無法正常排汗,身體散熱機制遭到破壞,肌肉蛋白質變性造成酸中毒,會引起心跳停止,尤其以老人和小孩為最。
他曾收治一名大熱天在鋪柏油的患者,到院時體溫四十五度,走路搖搖晃晃意識不清,就是熱中暑。醫護人員立即幫他降溫,在其脖子、腋下、鼠蹊部放冰枕,劉裔同說,目前熱急症主要都是降溫為主的支持性療法。
熱急症中最輕微的是熱痙攣(heat cramp),主要症狀是肌肉會疼痛性攣縮,尤其在小腿、大腿與肩膀,體溫可能會稍微升高,通常是發生在高溫下的運動員,原因是這類運動員儘管補充大量的水分,但仍然缺鹽分,會造成稀釋性的低血鈉症。
處理方式則為移到陰涼處,再用口服電解質液或打點滴,高偉峰提醒,此時補充一般的運動飲料,鹽分仍然不足,需要補充鹽分較高的溶液如生理食鹽水等。曾有一名運動員,因為數小時內多次抽筋,急需高鹽分,還緊急跑去便利商店買醬瓜「服用」,症狀隨後緩解。
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
其他兩項最常見的熱急症,則是熱昏厥(heat syncope)和熱衰竭(heat exhaustion)。高偉峰解釋,熱昏厥因為脫水、周邊血管擴張,然後副交感神經機能喪失。高偉峰說,熱昏厥主要最常發生在參加朝會的學生,或是出操的軍人,一旦在烈日高溫下站太久,身體水分不足,汗水來不及蒸發,就會造成血液集中在腳部。
高偉峰建議,遇到此情形時,要立刻讓腳指頭動一動,藉此試著把血液從身體底部「打上來」。
至於熱衰竭,劉裔同說,這類患者還有鹽分不足的現象,臨床上條件包括高溫環境下脫水,流汗造成體內鈉離子不足,或是兩者兼具條件發生,症狀有全身無力、頭昏、暈厥、頭痛、噁心、嘔吐、肌肉痛、冒汗等,中心體溫上升但不會超過四十度,須適時補充水分、鹽分,並移到陰涼處。
人體都有自我調節溫度的功能,將體溫維持在三十七度,當警覺到環境過熱時,醫師提醒,別在大熱天時從事劇烈的戶外運動或是工作,要記得適時地補充水分和鹽分,維持體內散熱機制,才不會熱壞身體。
如果熱到不舒服,一定要趕快補充水分、鹽分,到陰涼處休息,熱急症很多時候不一定要就醫,休息一下就恢復,但如果降溫後五分鐘仍然未改善,務必立即就醫,以免悲劇發生。
高溫創紀錄,如何避免中暑!
(一)如何避免熱急症發生?
1. 太熱避免劇烈運動
2. 適當補充水分與鹽分
3. 穿著易排汗衣服
(二)熱急症上身時,你可以這麼做!
吹風
灑水
通風
移至陰涼處
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高偉峰、振興醫院急診主治醫師劉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