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四季變化.順時養生

搞懂四季變化.順時養生

天氣一冷就感冒、一轉熱就中暑,噴嚏打個不停、皮膚搔癢、關節痠痛⋯⋯種種小毛病總在季節轉換找上門,做好四季和時辰預防保健,輕鬆迎接自然界四時變化。

過去人們以務農為業,對於大自然的四季變化較現代人敏銳得多, 《黃帝內經》也強調人與自然界的關係, 〈素問. 寶命全形論〉中提到: 「夫人生於地, 懸命於天,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除論述人生於天地之間, 可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外, 也解釋了人與自然的連結,人生於自然之間,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生活起居也應合於自然。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內科主治醫師卓雨青表示,根據《黃帝內經》所載, 認為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外界是一個大宇宙,人跟環境的磁場會有相應,隨著節氣、時辰的不同,身體也會因應溫度、日照,而有氣血盛衰、陰陽消長的變化,進一步說,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因此發展出季節和時辰養生理論,順應自然可健康長壽;逆於氣候則多病虛弱。

氣候分六氣.邪氣入侵則致病



古人認為疾病與氣候息息相關,將變化因素歸納為「六氣」,分別是:風、寒、暑、濕、燥、火, 分布於春夏秋冬之中,這六氣本為自然界現象,如果氣候變化劇烈,或人體在氣候變化時沒有做出相對應調理,則稱為「六淫」,淫有太過、浸淫其中之意,就容易被六氣影響,轉成病邪而侵入人體,使人致病。

先辨體質.再順四時

了解六氣的特性後, 所謂養生就要修正成相應的生活習慣,坊間很多解釋四季該吃什麼、喝什麼的資訊,是否適合每個人?卓雨青認為,《黃帝內經》提供一個大方向,著重於四季變化時,人體會有什麼反應,可以如何應對而不使邪氣侵犯而致病,但細節部分則要依照所處地區和「個人體質」來施行。舉例來說,夏天易招暑熱,熱性體質者就應特別補水、防曬;相對的,寒性體質在夏天會感覺較舒服,冬天時就要留意保暖和食補。



卓雨青建議,體質會隨著氣候和年紀等因素變動,分類也很複雜,但大致上的本質不會變,建議可請教醫師,自己的體質屬於「寒」或「熱」。一般來說寒性體質較怕冷、手腳冰涼、血液循環不良、容易拉肚子、容易感覺疲倦無力, 臉色蒼白等;而熱性體質則有體溫較高,怕熱、容易出汗, 臉色潮紅,常口乾舌燥、有活力但易興奮緊張,身體容易發炎的特點。在實踐四季養生時,針對自己的弱項來做,不要執著於習俗,立冬就一定要補冬?熱性體質不見得必要, 但寒性體質就應補養。掌握原則「抓大不抓小」,才是順時養生的祕訣…(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今周刊生活i健康<黃帝內經>)

 
 
圖片來源:Stanley Zim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