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也會得「腫瘤」?

心理也會得「腫瘤」?

蘇太太 ( 化名 ) 是個律人律己都甚嚴的人,是丈夫口中成功男人背後的那位偉大女性,家中大小事情幾乎是她在發落。自從被告知罹患肺癌第3期後,總是埋怨自己既沒抽菸,也沒有吸二手菸,做飯更都是以水煮養生餐為主,家人也沒有得肺癌的病史,可是,怎就是得了癌?

文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那種埋怨憤恨的累積,漸漸讓她整個人癱了下來,被無助無望的感覺籠罩著,儘管家人多方安慰,醫師盡力說明鼓勵,蘇太太就是堅如頑石般的拒絕所有的治療。蘇先生也很無奈,只好在胸腔科醫師的建議下來精神科看看。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宣告,21 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3大疾病是癌症、憂鬱症與愛滋病,顯示心理健康在整體健康的角色不容忽視。研究報告顯示,癌症中有憂鬱症狀者可高達 60%,而憂鬱的負面思考、感受不到希望與快樂的狀態等等症狀,不但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使得病人無法配合治療。因此,縱有再先進的抗癌藥物,若無法讓病人接受治療,一切都是枉然。

上述蘇太太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癌症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其實比上述狀況複雜得 多。隨者科技的進步,罹癌者存活期的增長,心理腫瘤學 (psycho-oncology) 這門學問逐漸受到重視。心理腫瘤學當然不是心理也會得腫瘤的意思,而是指精神心理層面與癌症之間複雜的交互關係。心理腫瘤學主要由2個面向切入,一方面探討罹患癌症對心理精神層面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探討心理精神層面對癌症的發生與進程的影響。其關心的議題相當廣泛,包含癌症病人精神症狀或疾病的分布狀態、精神疾病與癌症預防的關係、性格發展與精神疾病對癌症的致病可能性、存在議題的探索、心理治療對癌症的效果、長期癌症病人存活者的生活品質、癌症治療時可能導致的心理精神障礙、溝通與病情告知技巧的訓練、終末議題的處理、甚至臨床工作者的精疲力竭 (burnout) 等等,都是需要關注的面向。

而此一學門,個人認為或可意譯為「腫瘤身心醫學」,因為這應屬身心醫學 (psychosomatic medicine) 的範疇,只不過身體的部分是癌症,正如其他類似的學 門,如心理皮膚學 (psycho-dermatology)、心理腸胃學 (psychogastroenterology)、心理心臟學 (psycho-cardiology) ( 或稱雙心醫學 ) 一樣,強調心理精神層面與身體某系統的交互關係。而同時注重一個人的身心靈等層面,正是全人醫學 (holistic medicine) 的核心概念。相對於其他專業,心理腫瘤學還算是年輕的學 門,在台灣,專科學會推展此一概念的腳步也正逐漸加溫。面對罹癌的患者時,我們需要以全人治療的態度,加上心理腫瘤學的專業,才能在抗癌藥物發展蓬勃發展的世代,真正為癌症患者提供最佳的醫療服務。

原文出處:http://www.tmuh.org.tw/tmuh_web/health_paper/104_1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