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137
Q:我是冠雄,今年48歲,跟35歲女同事A交往近3年,還共有1歲5個月大的女兒。我們都離過一次婚,我有再婚念頭,但她似乎還沒安定下來,常跟朋友一起喝酒,其中也夾雜其他男人,我看了很不是滋味,遲疑是否應該再婚?她則嫌我囉嗦,不想結婚,實在不知如何是好?我2年多前離婚,一方面是外遇被前妻發現,但主因還是前妻不好吧!我跟前妻結婚15年,育有15歲女兒,當初是先上車後補票,婚後也沒有很強烈的愛情,兩人每天吵不停,連女兒都受不了要求我們分手。離婚後,女兒親權給前妻,我則支付比較優厚的贍養費。我繼承家中的小公司,經濟上還算寬裕,我若跟A結婚,也會善待她離婚後扶養的2個孩子。她與前夫本就很多問題,我們交往則成了最後的稻草,結果她1年多前也離婚了。A離婚後,我曾跟她和3個孩子同居一段時間,但因為兩人常吵架,現在她帶著孩子另外住。爭執原因是我很容易吃醋,像她說跟2位女同事一起去喝酒,我去接她時卻發現還有3位年輕男同事在場。雖然都是我的員工,但我就覺得無法相信她。有時她說跟同事換班臨時加班,我當老闆不好一一查問,也總疑神疑鬼,讓我很不安!甚至她跟男人說話,我也會吃味抱怨,而她總說沒這回事、嫌我干涉過度。我們還沒登記結婚,但我已認領1歲的孩子,結婚後可以安定過日子;但A覺得我們常吵架不想再婚,而且絕不妥協,動輒表示要分手。我不想分手,但實在不知兩人關係是維持現狀,或是積極求婚,還是真的分手比較好?完全六神無主!我承諾會把她跟前夫生的兩個孩子視同己出,但她總說我只要對自己的小孩好就好,不要管太多!我實在不懂她在想什麼,基本上我還是很喜歡她,希望能跟她結合!
閱讀更多
2025-04-09
優照護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閱讀更多
2025-04-08
優照護
曉茹(化名)是一名家庭主婦,婚前曉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婚後全心投入家庭,不僅成了公婆的寶貝,她也以全家人的快樂幸福為己任,雖是大家庭,又和公婆同住,但相處十分融洽。失智的公公白天還能獨立處理一些事情,仍然維持上班,但晚上時常需要起床如廁,讓婆婆的睡眠時間被打斷,很是困擾。於是只好請外籍看護晚上加班協助公公,但一段時間下來,外籍看護也累倒了,表示晚上不想再加班……
閱讀更多
2025-04-02
老黑(田臨斌)
之前在臉書談到老婆和丈母娘一起出遊,留我獨處在家的話題,網友留言有用也有趣,其中一位說「為何不跟著一起去」,倒是我從沒想過的。
閱讀更多
2025-04-02
戴伸峰
編按:犯意只在一念之間!為什麼他有罪、我無罪?銀髮犯罪人、男大生妨礙性自主……各種法律邊緣的人倫故事,在善惡之間每個人都有苦衷。受刑人、受害者與家屬們的命運交纏,我們該如何看待犯罪以前、贖罪之後的罪與罰、抉擇與原諒?台灣犯罪心理學家戴伸峰教授,透過九個真實故事,描繪罪的樣貌、犯罪的本質,以及犯罪故事中沒說完的事。
閱讀更多
2025-04-02
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所長
我們都以為愛是共享快樂,卻往往忽略了,「真正的親密,是有人願意陪你一起走過痛苦,並且不急著把你拉出來。」夫妻間的爭吵,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對錯,而是因為「我好痛,但你卻沒看到我」。這是一個深深的委屈,一個很難開口因為可能一開口就會爆發衝突的無力。
閱讀更多
2025-04-01
郭美懿整理
台灣已進入超高齡 社會 ,六都中又以台北市「最老」,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57.6萬人、占比23.2%。台北市衛生局提醒,當照顧者需要休息或短暫喘息時,可撥打長照專線1966申請「喘息服務」;而若聘僱外籍看護工休假,導致照顧需求無法銜接,也可申請「短照服務」,兩者合計最高給付12萬元,並有社區、居家、機構住宿等3種模式供選擇與搭配。
閱讀更多
2025-03-31
郭美懿
藝人羅志祥日前揭露母親罹患「阿茲海默症」已3年,引發外界廣泛討論。其實林志玲的母親疑似也罹患此症,並在女兒結婚後快速惡化,林志玲就曾提到願意「用很多日子去換一天『媽媽還記得我』。」兩位星媽都是65歲上下就罹患阿茲海默症,且目前無藥物可治癒,不過卻能靠日常飲食延緩失智發生,如「麥得飲食」能減少50%阿茲海默症發生的風險,逆轉腦齡7.5歲。
閱讀更多
2025-03-28
NOW健康
45歲的L先生是位忙碌的上班族,最近頻繁感到莫名的不安與壓力,並且出現頭痛、胸悶,甚至食慾不振的情形。他多次就醫檢查,卻始終找不到明確的病因,就在他感到無助時,有朋友建議他至新竹臺大分院生醫竹北院區家庭醫學部門診就診,經專科醫師的詳細評估,L先生被診斷為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這讓他不禁感到驚訝,原來長期困擾他的問題並非生理疾病,而是心理健康問題。
閱讀更多
1/ 30
第 1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