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室內仍會發生熱傷害嗎?專家建議:冷氣設定「最佳溫度」,這3招有助散熱

你知道室內仍會發生熱傷害嗎?專家建議:冷氣設定「最佳溫度」,這3招有助散熱

台灣夏季室外氣溫動輒攝氏35度以上,有時會高達攝氏37度,因此造成熱傷害就診人數屢創新高,7月短短10天,至急診人次高達190人次,較去年同期116人次,上升1.6倍!若體溫升高、頭痛、頭暈及嘔吐等症狀,就可能是熱傷害的症狀。而熱傷害並非一定是曝曬在大太陽底下,其實室內也會發生熱傷害!但室內沒有太陽直曬,怎麼會產生熱傷害呢?

事實上,熱傷害的原因除了在大太陽下過度運動外,在室內也有可能會發生。

 

造成室內熱傷害的最主要是因為空氣不流動,散熱速度下降,產熱速度大過於散熱速度,空間內的熱能無法排出,導致環境溫度不斷升高,若再加上人體溫度調節不佳,則容易產生熱傷害的症狀。

 

何謂熱傷害?熱傷害的種類又分為4種

 

 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熱中暑,其中以熱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症狀,嚴重程度雖然與環境溫度相關,但嚴重程度與患者年紀及既有疾病亦有相關性。

 

1.熱痙攣: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

 

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續1到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與肩部。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應盡快送醫。

 

2.熱暈厥(眩):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如軍隊中的訓練、學校的朝會),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

 

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性暈厥,與熱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體溫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時進行相關處置,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熱中暑

 

3.熱衰竭:雖說「衰竭」二字容易給人帶來嚴重的感覺,但其實主因是因為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

 

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40°C,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熱中暑。

 

4.熱中暑:為4種症狀中最嚴重的,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

 

熱中暑分為兩種,傳統型中暑及勞動型中暑

 

傳統性中暑:

多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

 

勞動型中暑:

患者則多為需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

 

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度(耳溫39.5度、腋溫39度)。

 

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熱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老年人、兒童調節力較差,易有脫水狀態

 

老人和兒童對溫度的調節能力相對比較差,當室內溫度持續上升,過度出汗而處於脫水的狀態,更會加重熱傷害的發生,所以家中若有老人或兒童,更要注意室內高溫所導致的熱傷害。

 

避免熱傷害,這3件事有助於消散熱

 

一、多喝白開水

對抗熱傷害,其實預防勝於治療,要定時的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以白開水最好,避免喝含有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
 

二、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不開冷氣則保持室內良好通風

經常進出冷氣房,身體也難以適應高頻率的瞬間溫差過大,容易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等不適感,建議室內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

 

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在不開冷氣的情況下,也應該保持室內良好通風,以避免悶熱的環境,散熱速度下降。

 

三、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

人體內的熱量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擴散的,寬鬆的衣服內可以形成對流,將人體部分熱量帶走消散。尤其領、袖、褲腿等開口處最好敞開些,將更有助於散熱,穿起來會更涼快。

 

熱傷害的10個症狀,嚴重者無法排汗
 

1. 體溫升高

2.皮膚乾熱變紅

3.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

4.頭痛

5.頭暈

6.噁心

7.嘔吐

8.神智混亂

9.抽筋

10.昏迷等症狀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隨時關心家中長輩及孩童的狀況,避免身體出現熱傷害徵兆。
 

出現熱傷害症狀,3招緩解後應盡速就醫

 

1.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


2.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


3.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

 

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並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