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不管「轉變」為我們帶來什麼,從我們的生命中帶走什麼,它都是在引領我們走入人生的最佳狀態。你可能常聽到類似這樣的話:過生日實在是件讓人痛苦的事。其實真正痛苦的,是隨著日曆一張張撕去,而我們卻不願變老。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
目前為止,你的人生中哪一次轉變對你來說最重要?我們已經討論過幾個典型的轉變期,以及這些轉變期所面臨的主要成長問題。現在,把這些都忘掉。想一想,從童年期結束後到現在這一刻為止,你經歷過哪些轉變?將這些重要的轉變,按時間順序一條條寫下來。
寫完後,先從早期的轉變開始看起,看看它們後來為你帶來什麼變化。以下是我自己的轉變事件簿:
一九五一年,十七歲,上大學,第一次獨立生活,這是對我生存能力的第一次真正考驗。
一九五五年,二十一歲,大學畢業,不想工作,不想下決心,決定繼續念書,換了一所大學。
一九五六年,二十二歲,應召入伍,意外闖進了「真實世界」,也解放了自己。
一九五八年,二十四歲,退伍,又開始為了工作問題傷腦筋。
你的轉變事件簿肯定比我的精采。顯然,當年我真的不愛工作,好幾次轉變在事後都被證明是錯誤的。
如果你拿父母與孩子的轉變事件簿比對,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我們對生活的許多期許,大都來自於父母的生活模式,因此我們的轉變事件簿,通常與父母的人生息息相關,包括他們意氣風發的時候、他們生重病的時候、離婚、死亡,以及他們在自己人生中所做的重大改變。
把你的轉變事件簿和父母親的放在一起比較,你會發現在你生命中不曾被你注意過的一些重要轉捩點。比如我們班上有個男學員,他就有出乎意料的發現:他放棄一份工作時的年齡,跟他父親二十五年前幹相同事時的年齡差不多。
「我是在步他的後塵嗎?」他困惑地問:「我希望不是。因為那對我父親來說是個糟糕的決定,他從那次之後再也找不到像樣的工作了。」另一個學員在健康上也出現了跟她母親相似的情形;還有一個學員拒絕退休,不是因為他特別喜歡工作,也不是因為缺錢,而是因為他看過父親在退休後過得非常糟。
當然,你父母的轉變經歷也許和你毫不相干,然而,辨識出那些和他們經歷類似的轉變時刻,具有重要意義。同樣的,去釐清在轉變時期你所經歷感受的,有哪些是真正和自己相關,又有哪些是受文化因素的影響,這點也很重要(比方說,一般文化會認定五十幾歲的人該如何如何之類的)。
另外包括那些有關成人發展的現代理論,可能也會阻礙你真正的覺醒。因為到最後,我們每個人都得拿著一張上面寫著「只限本次旅程使用,不得轉讓」的車票,踏上自己獨特的人生旅程。
如果以世俗看待得失的觀點而言,人生下半場的成長的確會讓你感受到不斷的失去,這個道理就像春天是復甦的季節、秋天是凋落的季節一樣真實。然而,春夏秋冬本來就是在不斷更替,任何一個季節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正是這樣不斷的循環,人生的每一次轉變,才格外有意義。
(本文摘自《轉變之書(40週年增修版) 結束,是重生的起點,早安財經出版,威廉.布瑞奇, 蘇珊.布瑞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