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舍蔡伯府猝逝》一半以上猝死發作無明顯症狀,醫師:注意這關鍵3件事很重要

寒舍蔡伯府猝逝》一半以上猝死發作無明顯症狀,醫師:注意這關鍵3件事很重要

20210124編按:寒舍創辦人蔡辰洋長子蔡伯府週五(1/22)猝逝,享年48歲。當晚他與親友在喜來登飯店用餐,結束後因身體不適回客房休息,晚上9時左右,蔡伯府姊姊上樓探視,發現他躺在床上卻無法叫醒,才發現已無呼吸心跳,緊急叫救護車送往台大,最後宣告不治。

蔡伯府姐姐表示,蔡伯府最近有感冒,可能有在服用感冒藥,但不清楚細節,檢警說,目前死因仍無法確定,不排除是因病或心肌梗塞造成猝死,將調閱蔡伯府相關病歷和就診記錄。

醫師指出,有一半以上猝死的民眾,在發作前是沒有任何症狀,而這些人,有可能是在正常狀態或介於健康與生病狀態之間的亞健康者,沒有症狀,就更難預防。雖然想要預防猝死是不容易,但醫師說還是有些方法可循。

 

猝死(sudden death,簡稱SD),是指從症狀發生後二十四小時內死亡,而世界衛生組織則將猝死重新定義為發病後六小時內死亡。

 

「猝死是有時間因素,這個時間並沒有拉得很短。」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說,猝死原因以心臟血管疾病為主,腦血管疾病次之。

 

事發前會有症狀嗎?「病人沒知覺,也有可能不舒服後(如眼前發黑、胸悶)立即倒地;就算有症狀也不覺得嚴重、不典型(如腸胃道症狀),病人不認為需要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臨床研究科主任陳肇文表示。

 

然而,早在一九四八年,美國研究發現,六二%男性與四六%女性,心肌梗塞發作或猝死前沒有任何症狀。

 

陳肇文說明,一半以上的人在發作前是沒有任何症狀,而這些人,極有可能是正常狀態或亞健康者(介於健康與生病狀態之間),沒有症狀,就更難預防。

 

那麼,健康檢查裡的「心電圖」、「運動心電圖」,甚至「二十四小時心電圖」是否有效?不論是哪科醫師都回答:不一定。

 

因為心臟病發作時機不易掌握,即使檢查結果正常,也不表示沒有心臟疾病。但若檢查結果異常,一定要積極治療。

 

陳肇文也點出,若感到胸悶、心悸、喘不過氣,且次數比以往多,或發作持續時間達數十分鐘、數小時,千萬不要輕忽,此刻是抓出心臟疾病的最好時機點,不妨到就近的檢驗所、診所或醫院等做個心電圖檢查。

 

保健三件事》勿過勞、慎用藥、心電圖

 

想預防猝死,真的不容易,不過多少有些方法可循。

 

心血管疾病、慢性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要遵循醫囑按時服藥、維持規律作息等;對於沒有任何症狀者,則要避免以下三件事。

 

一、勿過度勞累、熬夜:


當身體太疲憊時會形成壓力,造成自律神經紊亂。陳肇文表示,心跳是由自律神經管控,不論是興奮、悲傷、情緒過於激動、溫差過大等,都有可能導致心跳亂跳,進而導致猝死的可能。

 

二、「藥」注意:


勿亂吃藥草、保健食品,特別是中草藥,如守宮木、夾竹桃,恐造成心律不整,服用前應先諮詢醫療人員。

 

三、心電圖檢查:


每個人都有心律不整的可能,當身體不適且合併出現心臟疾病相關症狀,如頭暈、胸悶、心悸、喘不過氣、低血壓等,不妨進行心電圖檢查、測量血壓、心跳。

 

「猝死一直存在,無關是否為運動員,也無關心臟是否異常,凡事量力而為,當身體感到不舒服,一定要停下來休息,千萬不要勉強。」

 

陳肇文說,例如二○一八年,NBA發展聯盟的一場比賽中,二十六歲的大急流城驅動隊的Zeke Upshaw,在比賽中突然倒地,經急救兩日後不治。

 

關鍵五分鐘》心肺復甦、去顫電擊

 

蔡光超則表示,猝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身邊沒有人可以救他。

 

根據亞太心律醫學會調查發現,一旦心臟停止跳動,四分鐘後會造成腦內損傷,十分鐘後會腦死;但若及時施以心肺復甦CPR,並立即給予去顫電擊(AED),心跳回復正常節律的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

 

每延誤一分鐘,無法掌握黃金救援五分鐘,腦死機率將會大增。

 

換句話說,如果能做到「全民CPR」,一旦身邊出現有人突然倒下時,每個人能夠毫無疑慮施予CPR,就有機會救回一命。

 

現今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如何進行CPR,就算懂得,有些人對於口對口人工呼吸是否有被感染的風險、心臟按摩會壓斷肋骨等,仍有所疑慮。

 

對此,蔡光超表示,國際間尚無傳出因施行CPR,遭傳染肺結核等案例。至於壓斷肋骨的情況,特別是老人家,由於本身骨頭就較為脆弱,即使是醫護人員施救也有此可能。

 

但是,這並不影響存活,不進行才會影響存活。

 

CPR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