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做公益19年!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我的夢想就是,所有孩子都被照顧

偏鄉做公益19年!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我的夢想就是,所有孩子都被照顧

描述十八世紀天主教耶穌會赴南美傳教的電影《教會》(The Mission)中有一段情節: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軍隊入侵,知名演員勞勃.狄尼洛(Robert Anthony De Niro)飾演的傳教士選擇舉槍對抗,另一位傳教士則禱告和平,結果,兩個人都被殺了……。

訪問中,現年五十六歲的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主動提到了這部過去影響他至深的電影。

 

在大學時,身兼張老師諮商督導的他,當時看完電影崩潰大哭,因為片中情節精準映照了他實際參與輔導工作的感觸:「當環境讓人失去自主,已經不是靠個人力量,就能拉回一個人的命運。」

 

加入至善基金會「救火」

關注偏鄉兒少發展、發起串連計畫

 

當年的感觸與衝擊,存在某些無力感,但他沒被這份無力感打倒,相反的,洪智杰把這個近似於「向天要人」的艱難任務,當成自己的終極目標。

 

「我的夢想就是,所有孩子都被照顧,也照顧這些大人心裡的小孩。」洪智杰想從預防角度提前解決社會衝突,因此,攻讀碩士時從原本設定的輔導諮商,改赴美國專攻非營利組織管理。

 

回台後,他因緣進入當時湧入巨款而分裂的至善基金會「救火」,沒想到一待就是十九年。十九年,不足以圓滿洪智杰的公益大夢,但夢想也不再縹緲了。

 

長期關注兒少發展的至善,目前每年約幫助台灣一千四百位三到十八歲的原住民孩子,更成功讓約有半數學生是低收入戶的新竹尖石國中,中輟率從最高的二○%下降歸零。

 

至善有今日的成績,是靠一次次的行動、調整,慢慢累積換來的。

 

最早,至善選擇服務相對偏遠、缺乏資源的新竹縣山區原住民鄉尖石時,只是從補助弱勢的角度,提供國小營養午餐、獎助學金等物質面。

 

後來,政府資源陸續介入,便轉型高中助學服務,又發現許多學生學習上有困難。進一步探究原因,三到六歲的學齡前和十八歲之前的青少年時期都是關鍵期,因此串連三到十八歲的「陪你長大」計畫。

 

但從兒少發展的角度來看,究竟該提供什麼服務?洪智杰選擇直接進到尖石現場詢問需求,沒想到部落的人反問他:「你能留多久?」

 

「他把你當過客,當時怎麼回答都沒辦法證明,只能用行動回答。」他發現偏鄉的兒少發展服務不可能一、兩年就有成效,要成功圓夢第一步。

 

首先要有耐心,「錢多錢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不可以延續。」二○○四年,襲台的艾利颱風,成了最佳催化劑。

 

提倡「媽媽老師」的制度

留住優秀師資、讓教育資源在地化

 

至善新竹工作站主任楊曜誦回憶,風災過後,原本只是陪伴當地婦女參與勞委會(現改制為勞動部)的手工藝專案賺錢,但這群媽媽身邊的孩子,難免干擾工作。

 

於是,媽媽們拜託大學畢業的楊曜誦教孩子們讀書,慢慢的,從最簡陋的車庫裡,發展出部落互助教保服務中心。

 

「社區開始有回應,這邊也說要、那邊也說要,有種感覺而生,我好像做對了。」洪智杰愈做愈理解山上不是缺錢,缺的是教育資源,但問題是,只要老師一離開,服務就斷了。

 

夢想在前面,遇到問題,就得解決問題。為了留住師資,他設計以「媽媽老師」的概念,讓教育資源在地化。

 

「培力概念」不少單位都有,至善卻進到社區,並設計出三合一方案:既照顧小孩、又讓媽媽有收入。

 

另外也透過教學,傳承保存當地文化,「媽媽也會逃走,覺得很難;我們得一直跟她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師資問題。」

 

不僅如此,他和團隊更打造一座由廂型車改裝的「行動幼兒園」,車上配有專業社工、部落媽媽老師和兒童教學玩具,每天開往新竹縣最偏遠的尖石、五峰鄉散居的泰雅部落各據點。

 

「這台車很漂亮,四周還有更漂亮的風景。」更妙的是,「都不用跟小朋友講怎麼玩,他們就會愛上這些玩具。」

 

教育部國教署副組長蕭奕志觀察說道,至善長期關注原住民部落幼兒學習,行動幼兒園讓更多小朋友從小有機會就近取得教育資源,以及和同伴玩樂的機會,很有意義。

 

洪智杰解釋,傳統幼兒照顧多只注意生理健康,「有力氣種田就可以,」沒有意識到認知能力。但孩子需要刺激和互動,如諾貝爾經濟學家赫克曼(James Heckman)的研究。

 

投資在○到三歲的孩子,投報率是七到八倍、小學生是三倍、大學生是一倍。「我們希望處理台灣『神經末梢』的地方,行動幼兒園開出去找小朋友,就是盡量覆蓋到讓所有孩子都可以得到好的照顧。」

 

這一天,四十歲的游素美隨著行動幼兒園,開到至善在尖石後山,展開幼照服務的發源地養老部落,教小孩用泰雅語自我介紹、就地取材當地的竹子,做成照片架等文化課,她正是至善當時第一批培訓的媽媽老師。

 

她不只發展出用當地特有的材料教學等獨特教法,還獲邀到小學教泰雅語和泰雅文化,是當地「走路有風」的文化老師。

 

很難想像,最早她也曾因學歷、身分被周遭質疑氣到哭,「你們不是老師,憑什麼帶我們的孩子。」經過兩、三年,社區媽媽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小學後表現比其他孩子好,才慢慢認同和改變。

 

行動幼兒園▲行動幼兒園外觀塗裝創作者是泰雅族藝術家米路哈勇,它像一台會移動的禮物車,隨著至善到新竹尖石、五峰鄉去探訪孩子。(圖片攝影/陳弘岱)

 

配合部落節奏「有溫度」

團隊放緩步調溝通、尊重多元觀點

 

回首從自卑到自信的來時路,游素美不諱言原以為自己只是部落其中一位媽媽,沒想過會有這麼大的轉變。

 

「現在還是要走下去,我還要再提升自己,不是我去教,是教其他媽媽可以自己去教孩子,媽媽才不會覺得自己沒能力,孩子也能看見媽媽的能力。」

 

除了深入在地化,處理「理想會打架」,是讓洪智杰更靠近夢想的關鍵第二步。他解釋,包括要怎麼花錢、怎麼做事在內,內部大家都有理想,但太過堅持己見,就會產生衝突。

 

舉例來說,企宣部為了吸引募款要有好故事,社工卻要保護他的個案,「我已經在想辦法幫他去除標籤,自己人反而又把他貼上標籤。」

 

他也曾遇過,兩位社工因為要分工或合作的價值觀不同,彼此互不相讓、吵到離職。

 

「在部落,有一個同溫層概念,做一件事就大家一窩蜂去做,十幾個人一起去,其中一位社工對此非常生氣,認定這樣的作法沒效率,另一人卻很能體會這樣的情感聚集,認為應該放手讓他們去做。」

 

看在洪智杰的眼裡,兩個觀念都對,但當時卻不知道該怎麼化解衝突,因此眼睜睜看著兩位優秀的社工離職。

 

之後,他和夥伴一直在學習讓團隊好好對話溝通、尊重多元觀點,同時讓工作留有一些彈性,不是各自絕對堅持。

 

他不諱言,部落的節奏比較慢,它的度量衡不是速度,是溫度,商業社會的度量衡卻是速度、時間,忽略溫度,「這就會很冰冷,一刀切下,馬上就要人家做決定。」

 

這是跨文化衝突的難度。

 

以至善新竹工作站二十四位員工來說,其中十九位是培力當地的原住民,這些人,同時有著「員工」和「被服務者」兩種身分,這樣的身分矛盾又放大了管理難度。

 

「現在我學到一種深度同理,一邊要速度,一邊要溫度,兩個不同的度量衡,要一起做,就要創造一個既有速度又有溫度的解決方案,才能往前進。」洪智杰說。

 

然而速度與溫度哪能兩全?於是,洪智杰也強調,至善要的,不是市場占有率,「我們策略是像針灸,一針扎下去,穴道對了,那就通了。」

 

往夢想邁進「更多一步」

歡笑與喜悅陪伴,走過一個個路口

 

服務經費來源逾九成靠小額募款的至善,去年或許因年金改革等因素,導致民間捐款轉冷,原有的八千個捐款人掉了四百人,他正為八年來首度預算負成長而傷透腦筋,今年同樣不樂觀。

 

不過,回首來時路,十九年的持續助人行動,洪智杰自承,歡笑遠勝眼淚,喜悅多過悲苦,歡笑和喜悅也就這麼帶著他,走過一個一個交錯的路口。

 

讓每一位原住民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顧,是他的夢想,像是夜裡他專注凝視的星星。星星的方位,決定路的方向。星星很亮,他的路也愈來愈近。

 

洪智杰▲洪智杰(圖片攝影/陳弘岱)

 

出生:1963年

現職: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經歷: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祕書長

學歷:美利堅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 

 

我的夢想就是,所有孩子都被照顧,也照顧這些大人心裡的小孩。

洪智杰夢想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