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傳久
日本鼓勵老人再就業,瑞士、奧地利、德國等國家實施新一代「時間銀行」,以色列則是實施實驗方案,以付費的方式鼓勵初老者在社區服務獨居和八十歲以上的老人。
以色列此舉目的在提供許多年金不足生活的人,有機會透過支持和服務別人得到薪酬,同時協助改善其他老人的生活品質。
實施方法是由以色列的衛福部預備預算,在四個城市試做,招募一些六十五歲以上的民眾,委請長照訓練單位,派出職能治療師等各種專精老人生活支持的師資,讓有意投入者參加為期五天、每天六小時的訓練。
課程內容包含:認識老人生活處境、如何溝通、如何創造活動(預備兩百張活動照片,要大家自選想做什麼,反思如何引導老人)、倫理問題(當你聽到家屬罵老人或提到財產,你如何自處?若不經意被你發現,老人身上有疑似傷痕的瘀青,你怎麼辦?)。
進行課堂訓練的同時,由所有授課老師觀察、評估這些學員適任否,也讓學員有機會省思要繼續否,然後由社工陪同學員到老人的家裡,實際進行陪伴服務試試看,如果表現還可以,第三次以後才放手讓學員自己進行。
通常這種陪伴服務一周三次,一次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會盡量安排相同的陪伴者應對相同的被服務者,因為這樣溝通起來比較方便。
經過課堂學習和實習後,有些學員自己感覺到這不是他想做的工作而退出,也有的人在訓練期間的態度,讓老師們覺得不合適此職而徵詢勸退,最後通過評選的學員之後才變成穩定的服務。
這些提供服務的初老者來自不同背景,老師、警察、商人、退休護理師等醫療人員都有。因為做的是和自己退休前不一的工作,所以實質上就是投入新的職場。大家需要摸索、觀望,了解自己合適否,是很正常的。也有些人非常高興,在初老階段能把精神用於服務人的職業。
這種行業的薪水不是很高,但是增加了人的互動,對被服務者和服務者都有好處。在以色列,有公家保險制度,也有私人保險制度,但還是有很多人的經濟能力不足以支付退休生活。
上述由初老者服務老人的方案提供多贏的機會,同時也是因為老人服務的志工不足。以色列是志工普及的國家,但服務老人還需要更多志工,由老人來服務老人又有世代接近的優勢。
由於並非所有獨居者都願意接受服務,或有安全感考量不願意讓陌生人來家裡,後來以色列又開發虛擬關懷服務,也就是利用媒體科技,鼓勵參與計劃的初老者先去了解獨居者的需要和特性,再透過影音媒體來準備獨居者喜歡的活動,如音樂和閱讀等,讓獨居老人在家時有機會先互動。
如果雙方都快樂,用這樣的方式就很好,如果希望進一步碰面,也非常好。如此能提供彈性,讓雙方都好。
初老者服務老人的主要陪伴活動,目前包括聊天、購物、閱讀、小型活動等。有些上一代的人習慣一輩子工作,新的制度叫人退休,讓有些人不知道怎麼過日子了。能有這種新的服務活動,總比讓人天天不知道怎麼辦要好。
對接受服務的老人來說,如果請外籍看護,因為有文化差異,不比本國人容易互動。缺乏互動,會加速老化又無生活品質,當然社會成本也很高。以色列早已發現,若不全力維持老人健康,一旦跌倒,就更容易發生二次意外。
比起瑞士的「時間銀行」,這種以色列模式的誘因更高,但是怎樣找到適合的人,並且提供更廣泛的服務,以滿足獨居和一般老人在家的需求,還需要再觀察,因為每位老人的期待都不同。
可是,這政策至少是非常清楚的,是要以初老者為資源,並提供初老生活支持,也藉以支持更多老人不要提早去護理之家。如同其他部分國家,去住機構等於宣告進入最後一站,而且可能還要與陌生人共住一間。如果能盡量待在家裡,生活品質更好。
目前台灣有些縣市在推「時間銀行」,也有些老人確實仍期待志工去家裡服務。但觀察老人增加趨勢,以及台灣初老民眾對服務別人的興趣可能不夠高(怕麻煩、怕惹事、考量自己身體狀況),到底台灣要怎樣補強老人社區照顧缺口,還有待摸索。
台灣當然也有很多初老者有經濟困難,如果訪視陪伴和進行活動是新選項,至少多一種選擇,增加收入也利他,但一切都要試試看。以色列這個計劃適用否,難說。但至少以行動試試看,並且有嚴密的訓練和用傳播科技破解以前的困境,總是值得參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