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幫兒子擦屁股!諮商師:父母的愛對了,才是祝福

總是幫兒子擦屁股!諮商師:父母的愛對了,才是祝福

如何避免拖垮所有人的關係負荷?我們都必須學習「課題分離」。

文/洪培芸

 

「他走了。前天晚上突然心肌梗塞,不是死於幫派械鬥,不是自殺,更不是車禍。」她的語氣分不清是淡漠,還是平靜。說的是民國八十六年出生,與她年齡相差十二歲的小弟近況。

 

她是要告訴我,以後再也不用打電話來進行電訪。因為這一切,都已經結束了。而她和爸爸媽媽此時此刻,總算感到了「如釋重負」。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偷竊、酒駕,還肇逃、吸毒、加入幫派、跟未成年女孩發生性關係,說是網路認識的炮友,總之人家未滿十八歲,就是誘姦吧。

 

「為了不要被告,我爸媽總是第一時間出面,跟女孩的家長,雙方劍拔弩張好幾回合,但最後倒是結成了親家,結果不到一年就又離婚。我小弟荒腔走板、荒唐可笑的人生,家人都在替他擦屁股。

 

「可是,當時我爸媽總是說著,『不管到了幾歲,他在我心裡面永遠都是個孩子。』能夠不幫他嗎?然而幫他的方式,就是幫他出面,幫他善後,盡可能不要留下案底或任何紀錄。」

 

許多人都有著上述的難言之隱:闖禍的家人,惹出各式各樣、層出不窮的爛攤子,是不能被外人得知的祕密。

 

 

以為愛之,實則害之;以為善之,實則虐之

 

孩子是我們的寶貝,但他不是玻璃,也不是易碎的琉璃,而是有著自身意志的可塑材料,也是獨立於我們的個體。

 

孩子犯了錯,第一時間會勾起我們的情緒,自責、懊惱、羞愧、憤怒、無能感。在自身強烈情緒鋪天蓋地席捲下,能不能先去理解,而不是斥責孩子,就是第一道考題。

 

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題」並適度處理,就很有可能循著舊途徑,用著偏頗方式去處理。

 

先理解他的動機,理解他的原因,有沒有我們身為家長或是老師,目前沒有看到或者想到的,可能的導火線或者促發因子?還是先入為主先痛斥一番,覺得真是丟臉極了,立即施予嚴厲謾罵或批評?

 

或者另一種極端,卻也是極其常見的反應──我的孩子都是被人帶壞的。一切都是因為誤交損友,旁人的錯,然後私下再千方百計靠關係,弭平一切痕跡。

 

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讓孩子面對該負的責任,不讓孩子了解自身行為都有該付的代價,有得就有失。

 

 

被箝制的關係,你、我的人生都沒有選擇

 

「還能怎麼辦?他是我弟弟,是我爸媽的兒子。我爸媽算是所謂的中產階級,當年經濟起飛的時候,兩個人勤懇工作,倒也是扎扎實實賺了一筆,所以在老家附近置產,一棟透天樓厝,就登記在弟弟名下,說是要給他以後的老婆本,當時他才國中一年級。

 

「爸媽的偏心,身為女兒能做什麼?我也反映過了,跟他們討論過。結果我爸媽說,這就是祖父母留下來的規矩,他們只是比照辦理。

 

「我心中當然不是滋味啊!但是繼續說下去,就被當成貪心。

 

「我貪心?你知道嗎?偏心的人,往往覺得自己最公平。即使他們的理由毫無邏輯,即使他們根本無從證明,用這樣的方式教養兒子,會是恰到好處的教育。即使他們希望自己的兒子,會是成熟而獨立。」

 

橫跨社會科學,政治、經濟、心理、社會、哲學、人類學……廣泛領域的思想家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曾說過「通往地獄的路,都是善意鋪成的。」

 

這一句相當沉重的經典名句,其實正是精確詮釋了台灣多數家庭裡,因為不正確地「」孩子,因而導致悲劇的部分原因。

 

愛錯了方式,就是溺愛。愛錯了手段,就是徒勞,甚至遭致禍害。

 

 

臨床心理師的處方箋

 

真正的善意,不要用錯了方式:課題分離,必須學習

 

親情是一生的羈絆,血緣關係則是無法割捨的負擔。課題分離是為了長遠的善,是目前或暫時的必要之惡。正確的人生觀,負責的態度,才能不被愛所束縛,甚至扭曲。

 

教育必須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上一代的思維,如果不能與時俱進,我們就會餵養了下一代他其實並不需要,甚至是有害的東西。

 

至於課題分離的辨識,那麼,到底是誰的課題?在《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裡,提到「這個決定帶來的結果,最後將由誰來承受」。

 

然而若更加細膩且犀利來說,其實是「長遠」的結果,不是當下面臨的獎懲,而是思考邏輯、判斷抉擇、處事態度、情緒調適、衝動控制能力……是否漸趨成熟的習得結果。

 

 

課題分離的最大難題:介入者Hold不住自己的情緒。

 

孩子必須有適度的挫折,才能成長。但是身為照顧者,身為父母,身為最關心他的家人,往往忍受不了孩子被外人評價、責罰以及受到磨難。

 

父母自己內心升起了高度焦慮,所以介入了孩子必須學習的「觀察、思考及判斷、做出選擇,以及接受結果」的任何情境。

 

這些學習所要帶出來的,正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為自己的渴望積極,為自己的人生勇敢」的態度及人生觀。這些都需要日積月累的經驗內化,才能在內心深處萌芽及茁壯。

 

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成為堅強的支柱。什麼是支柱?請試想,家裡最粗壯的梁柱會伸出無形的手,在你走去臥室時,要求你先向左轉,還是向右轉,必須走哪一條路嗎?不會。

 

可是當你累了,你可以回來依靠著它,稍事歇息,然後繼續前進,再次出發。

 

 

真正地為他好,磨練與回饋,才是解藥

 

每個人都想當好人,但是什麼叫做「好」?什麼才夠「好」?每個人都有不同定義,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條件、期待和需要。

 

尤其是在關係裡,一心想要當好人,就會容易產生盲點,因為會陷入「好」的執念,更趨主觀而失去客觀。

 

這就好像,一心想要成為好父母,稱職的完美父母,就可能進入給予模式。盡可能地給予,盡可能地滿足,盡可能地保護,盡可能地維護。

 

看不見孩子的狀態,分不清孩子的感覺到底是冷,還是暖,所以就是不斷加餐飯,過度噓寒問暖,深怕他吹了點風,多受了點傷,即使那有助於他與現實接軌,對於自我與外在世界,能有更切合實際的理解,進而有了成長的空間。

 

愛錯了方式,維護的就不是自尊,而是逐步建立了虛假的自尊。輕碰不得,容易碎掉。

 

 

愛是包袱,也是束縛。

 

愛錯了方式,就是最沉重的負荷,受制於關係裡的傳統角色,每個人都覺得無奈又受苦;認定是宿命,只能把親子關係解釋成報恩、報怨、討債或還債。只能想像與偷偷期盼,也許有一天能夠中止悲歌的循環,因為無法逃脫,所以只能被動等待。

 

愛對了方式,就是相伴一生的勉勵和祝福。

 

學習「課題分離」,就是我們能夠給予孩子及下一代最好的教育,以及受用一生的禮物。

 

 

(本文摘自《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寶瓶文化出版社,洪培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