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交替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時節。
異位性皮膚炎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環境影響造成,不是單純的皮膚疾病,而是皮膚免疫功能失調的慢性疾病。
由於皮膚屏障缺損,保水功能較差,環境中的過敏原容易侵入皮膚角質層,使得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有搔癢、乾燥、脫屑、發紅、手腳出現紅疹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全身超過一半的皮膚都有病灶,傷口可能流湯或流血。
症狀發作的時候,患者總是忍不住抓癢,導致皮膚容易受損,不但越抓越癢,淪為惡性循環,也造成細菌更容易入侵,可能引起感染。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落入越抓越癢的惡性循環。
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朱家瑜表示,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原包含塵螨、黴菌、蟑螂、貓狗毛等,最近天氣轉涼,許多民眾將厚棉被、厚衣物從塵封的櫃子中拿出,一時間塵螨盡出,異位性皮膚炎馬上又發作。
另外,流汗、天氣變化、情緒、壓力、PM2.5都會加重症狀。
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約7成患者在5歲前發作,但異位性皮膚炎並不是兒童的專利。小時候就有異位性皮膚炎的人,約有30%會持續至成年,另外也有15~30%的患者是成人期才發作。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每3人就有1人是中重度患者,其中超過60%的人,一天皮膚發癢超過12小時,還有超過75%的患者感覺疼痛不適。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因肌膚痛癢而失眠。
又癢又痛的情況下,患者容易失眠、憂鬱,皮膚外觀也會引人側目,加上有些患者症狀嚴重時需要住院治療,對工作也造成影響。甚至有調查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失業率是國人平均的7倍。
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日常保養,黃毓惠醫師提醒應加強保濕,可選擇凡士林或含有燕麥、神經醯胺等成分的乳液,洗澡時建議使用沐浴乳,因為肥皂的清潔力較強,恐導致肌膚更乾燥。
朱家瑜醫師也說,患者每天都要擦乳液保濕,而沐浴乳、洗髮精、保養品都建議挑選異位性皮膚炎適用的產品,症狀嚴重時用清水清洗即可,避免加重刺激。衣物、棉被記得妥善清洗和曬太陽。
▲肥皂的清潔力較強,建議患者可用沐浴乳洗澡。
另外,雖然飲食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成人患者影響不大,但還是注意少吃刺激性的辛香料和重口味食物,包含辣椒、胡椒、九層塔、香茅、咖哩、含酒精料理等。
治療方面,醫師通常在初期會先使用乳液、保濕劑、外用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藥物治療,如果效果不佳,下一個階段會使用免疫抑制劑藥膏、口服或注射類固醇、照光治療等方式,再不行,就會考慮口服或注射免疫調節劑,但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塗抹保濕乳液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每天的保養功課。
此外,還有一個選擇是使用生物抑制劑,每2周注射一次,需自費約2萬8千元,副作用較少,治療一個月後約有一半患者會改善,治療三個月後改善效果更明顯。
不過,異位性皮膚炎本來就難以根治,治療上應該循序漸進,並配合生活習慣的改善。當傳統治療方式都沒有明顯效果時,再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使用生物抑制劑,藉此改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