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弱、大病之後,人變得健康長壽

體弱、大病之後,人變得健康長壽

俗諺說「因禍得福」,查閱日本《岩波國語辭典》第五版的解釋,這句成語的意思是「遭遇災難不幸,卻反而因此獲得意料不到的好結果」。

 

文/日本醫學博士 石原結實

 

比方說,棒球比賽時,經常可見選手帶著手傷或腳傷勉強上場,但出乎意料地一棒揮出全壘打,轟動全場;賽後接受訪問時,本人表示自己「因為受傷無法像平常那樣出猛力,揮棒反而更平順」,這就是一種「因禍得福」的表現。

 

或許,「無法像平常那樣出猛力」確實為打擊者帶來好結果,不過我認為這當中必定還有其他緣故。

 

就像從小體弱多病、反覆受病痛折磨的人,卻能長命百歲的不在少數一樣。

 

日本《廣辭苑》的編者新村出(西元一八七六至一九六七年)就是其中一位。他雖然體弱多病。卻能活到九十一歲高齡。

 

全球知名的日本植物學者牧野富太郎(西元一八六二至一九五七年)身體孱弱,骨瘦如柴,小時候的綽號是「球棒」(bat),但是他安享了九十五歲的天年。

 

橫跨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活躍於新聞界的評論家日本學者長谷川如是閑(西元一八七五至一九六九年),同時也是朝日新聞社等主辦全國高等學校(創辦之初為舊制中學)棒球選手權大會的發起人。

 

他從年輕時體質就羸弱,醫生曾說他「活不過三十歲」。當他在西元一九四八年受頒文化勳章,被人問到「您認為自己的功勛是什麼」的時候,他回答說:「我的功勛在於帶著病弱的身體活過了七十四個年頭」。

 

妙哉此言成了長谷川如是閑至今為人傳頌的一段小插曲。他在此之後又活過了二十個年頭,享壽九十四歲。

 

還有的人經歷了重傷、大病、大手術以後,身體反而變得健康,活得長長久久。

 

芥川文學獎作家,和吉行淳之介以及遠藤周作並稱為「第三新人」的安岡章太郎,甫於西元二○一三年一月因為老衰而辭別人世。他就讀於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預科時(西元一九四四年),被國家徵召入伍,到當時的蘇聯境內作戰,結果罹患結核病入院。

 

戰後又因為脊椎結核等疾病,長年過著與病魔對抗的日子,卻得以活到九十二歲高齡,堪稱天壽圓滿。

 

白洲次郎夫人,也就是作家白洲正子(西元一九一○至一九九八年),曾經幾度罹患重大疾病,以至於有人對她說:「妳的人生根本就只是一而再的經歷大病而已」。即便如此,她仍然活了八十八個年頭。

 

還有不少人則似乎用他們的人生經歷向我們證明——過度的壓力(負荷)反而有助於延年益壽。

 

畫家曾宮一念(西元一八九三至一九九四年)在七十八歲時失去他的視力,這對畫家而言打擊非比尋常,但是他仍堅持到一○一歲才溘然長逝。

 

巨匠級油畫家梅原龍三郎(西元一八八八至一九八六年)是印象派畫家雷諾瓦的日本籍弟子,他從小就被嗜酒如命的父親當成酒伴,四歲的稚齡即陪著爸爸喝酒,可是仍然生龍活虎地活到九十八歲才絕世而去。

 

雖然說「酒為百藥之長」,不過毫無疑問的,酒精對四歲的幼兒來說絕對是一種健康上的壓力。

 

從以上的真人實例,不得不讓我們合理懷疑,「疾病」、「受傷」、「壓力」是健康長壽的重要助力。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

 

不只是前面列舉出來的名人如此,我每天在診間所見的類似病例,同樣不勝枚舉。 這些人不只是因為生病而得以長壽,還「因為生病所以變健康」,聽起來就像是充滿禪機的問答一樣玄之又玄,而且屢見不鮮。

 

例如:

 

•「發燒」以後,久治不癒的病竟然自己好了。

 

•「血壓」稍微偏高,人反而變得有精神。

 

• 被「出血(便血、吐血)」給嚇壞,可是經過醫學檢查卻找不出任何異樣,身體甚至比出血前更好了。

 

• 因為容易「下痢」的體質而困擾不已,但除了下痢以外,身體卻鮮少罹患其他疾病。

 

諸如上述之類的病例多得不及備載,以下舉出其中三例提供讀者們參考。

 

為什麼發燒以後身體元氣倍增

 

「發燒」治好的疾病信手拈來就有以下這麼多。

 

• 因為風濕性關節炎而四肢僵硬、活動困難的人,不小心感冒導致高燒不退。但是發燒以後卻忽然健步如飛,手臂和手指也能夠活動自如。

 

• 有個孩子從出生直到五歲左右,因為慢性中耳炎使得耳朵不斷流出膿液,長年服用抗生素治療。這孩子後來罹患嚴重的扁桃腺炎,高燒到三九°C,持續燒了 一整個星期不退。就在這一個星期當中,他始終治不好的慢性中耳炎竟然自行痊癒了。

 

• 一位七十歲的男性病患,「肚子尖銳疼痛」一天反覆發作好幾次,但是經醫院檢查卻找不出異常,這讓他變得疑神疑鬼,擔心「會不會是潛在的惡性腫瘤作怪」,結果陷入強迫性的精神官能症無法自拔。後來他喉嚨痛、咳嗽,伴隨 三八至三九°C發燒持續五天,結果平日的「肚子痛」、「喉嚨異物感」,甚至 是「精神官能症」全都不藥而癒。

 

 

血壓高一點比較有活力?

 

直到西元二○○○年以前,國際醫學上對高血壓的判定基準值都維持在收縮壓(俗稱高壓)一六○ mmHg 以上,舒張壓(俗稱低壓)九五 mmHg 以上,以此為高血壓的治療對象。但是就在這一年,卻忽然大幅修正了高血壓的判定基準,一旦血壓超過 一四○ mmHg 就必須立即用藥(降血壓劑)。

 

可是服用降血壓劑以後,卻發生如下的副作用。

 

• 造成心臟肌肉(心肌)血液循環不良(心肌收縮力低下):血壓太低、起立性眩暈、水腫、心悸、脈搏過速或是過緩。

• 造成腸胃壁(肌肉)血液循環不良(胃腸功能低下):食慾不振、噁心、腹痛、便祕、下痢。

• 造成肝臟血液循環不良:肝功能障礙(GOT、GPT上升)。

• 造成腎臟、生殖器官血液循環不良:腎功能障礙(肌酸酐、尿素氮上升)、性功能障礙(陽萎)。

• 造成肺部血液循環障礙:呼吸困難、乾咳、容易感冒。

• 造成肌肉血液循環障礙:手腳冰冷、間歇性跛行(稍微走路就腿痛腿麻,必須稍做休息才能夠恢復)。

 

所以說,不少人在不吃降血壓藥物而任憑血壓稍微偏高時,身心反而輕鬆愉快。如果我們真正了解血壓的作用,對於這樣的結果就絲毫不感到意外。

 

所謂「血壓」,是血液將各種營養、氧氣、水、荷爾蒙、白血球、免疫物質輸送到全身六○兆細胞,供給細胞、組織器官發揮各自特有功能所必要的壓力。任何人只要一命嗚呼,血壓就「歸零」,所以「血壓低是好,血壓高是不好」的既定觀念其實是不對的。

 

有這樣一份調查報告。

 

昭和五五年(西元一九八○年),日本厚生省國民營養調查以一萬人為對象(隨機抽訪三十歲以上男女),進行為期十四年的追蹤調查。調查對象分為兩個群組,分別是——

A. 「生活自理能力低的群組」(因為腦中風、心肌梗塞、骨折等因素,必須依賴他人協助否則無法自理生活的人)

 

B. 「生活自理能力高的群組」(一向健康,或即使生病也並未留下嚴重導致無法自理生活的後遺症者)

 

從調查的結果可知,無論這兩組人的血壓高或低(收縮壓 一一九 至 一八○ mmHg,舒張壓 六○ 至 一一○ mmHg),服用降血壓藥物的人比不服用的人「生活自理能力低」。

 

此外,服用降血壓藥物把收縮壓降到「正常血壓」(未達 一二○ 至 一四○ mmHg)的人,比不服用降血壓藥物而血壓偏高( 一六○ 至 一七九 mmHg)的人,生活自理能力低。

 

茨城縣的醫學調查也同樣出現以下令人矚目的結果:

 

「同樣都是血壓 一六○/九五 mmHg 以上的高血壓患者,未服用降血壓藥物的人比起服用降血壓藥物而將血壓控制在 一四○/九○ mmHg(正常值) 的人,無論是因為任何疾病而死亡的全死亡率,或是癌症的死亡率都比較低。」

 

如果從「把營養、水分、氧氣、免疫物質輸送給全身六○兆細胞」的運輸力來看血壓的功能,那麼這幾項調查所顯示的結果,真是再理所當然不過。

 

不符合「高血壓等於惡」這一條等式的例子還有很多。

 

例如,罹患腎炎、糖尿病性腎炎、囊胞腎(多囊腎,又稱泡泡腎),甚至是腎臟癌等腎病的人,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有血壓上升的現象。

 

西方醫學的解釋認為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1. 腎臟分泌升高血壓的物質(腎素—血管增壓素—皮質醛系統)增多。

2. 腎臟分泌降低血壓的物質(前列腺素—血管舒緩素—激肽系統)不足。

 

儘管如此,可是這並未說明引發兩種內分泌變化的真正原因。

 

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腎臟分泌荷爾蒙的增多或減少呢?不只是腎臟,我們體內的心臟、腦部、腸胃、肝臟等臟器,無一不需要血液運送的各種營養物質與水分、氧氣、免疫物質等,才能夠發揮它們各自的作用。

 

當這些臟器生病的時候,為了修復和治療受傷的細胞與組織,需要更多的血液供應。因此一旦罹患腎臟病,腎臟本身會分泌刺激血壓升高的物質,好讓更多血液流到腎臟,早日將疾病治好。

 

同樣的情況不僅限於腎臟病,血壓上升(高血壓),是身體為了對不健康或生病的臟器加大血液供應所做出的反應,這也是我在診間經常可見的現象。

 

有件病例就是這樣:一名從年輕時血壓就偏低的六十多歲女性,血壓竟沒來由地飆破 二○○ mmHg,五年來也不知服用了多少降血壓劑,卻都沒有發揮降壓的效果。後來她接受健康檢查,發現罹患胰臟腫瘤,幸好腫瘤長在胰臟頭部周邊,可以用手術切除。

 

手術後,她的血壓即完全恢復正常,收縮壓維持在 一一○ 至 一二○ mmHg,舒張壓在 七○ 至 八○ mmHg。

 

也就是說,病人血壓上升其實是為了把更多血液輸送到胰臟。把這樣高血壓現象視為是「身體為了對不健康或生病的臟器加大血液供應」的表現,是千真萬確。

 

長年皮膚病不癒,反而不容易生大病

 

我認識好幾位從小就罹患全身異位性皮膚炎的人,他們三、四十年來忍受皮膚病惡化時全身搔癢、發紅之苦,當中還有不少人皮膚會流出惡臭的黃色組織液。

 

我仔細觀察他們的健康狀況,意外發現這些人幾乎無一罹患與他們同年齡人常見的高血壓、脂肪肝、缺血性心臟病,女性則少見罹患子宮肌瘤、卵巢腫瘤等疾病。

 

想必這是因為罹患皮膚病的人從小就透過皮膚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所以 不容易罹患內臟疾病。

 

另一方面,上了年紀以後幾乎沒有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我合理推斷這是因為高齡者的氣力已失,不足以將體內代謝廢物從皮膚排出。不少老人罹患嚴重的肺炎卻不發燒(無熱性肺炎),因為沒有明顯的疾病反應而失去警覺,導致延誤治療時機,也是出於同樣的緣故。

 

 

(本文節錄自《石原結實治百病秘方》,新自然主義,石原結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