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洗腎率世界第一?

為何台灣洗腎率世界第一?

隨著台灣的人口老化,慢性病日益盛行,台灣慢性腎臟病的人數也越來越多。據統計,台灣洗腎的人口高達8萬人,洗腎率更是世界第一!

撰文/ 李昇聯醫師(內分泌一般內科)

 

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大約是11%。台灣民眾的腎病問題,為何這麼多,原因可能很多,除了慢性病外,很多有病的人,尤其老年的長者,喜歡服用成份不明的藥物來養生治病,結果是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傷了腎臟,這些都可能是使腎病的人數不斷上升的原因。

 

要怎麼樣吃,才能降低風險?

 

我們每天吃的食物,經消化代謝後所產生的廢物,也需要經腎臟排出,所以不同的飲食習慣,會對腎臟帶來不同的影響。

 

要怎麼吃,才不會造成腎臟負荷過重,甚至可以使腎臟慢性病改善,值得我們探討。

 

臨床上,常見的慢性腎病變,和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相關,其他會造腎臟疾病的風險,還包括了自體免疫疾病、因泌尿道結石或反覆感染造成泌道阻塞等。

 

所以要預防大部分腎臟病發生,最重的是要將 血糖、血壓和血脂「三高」的問題控制好

 

過去,已有很多臨床營養研究證明,以植物性飲食能夠很效改善三高的問題,所以也能降低腎臟病發生的風險。

 

在美國,一項針對超過三千名護士的飲食研究,發現飲食裡的動物性蛋白質、動物性脂肪和膽固醇和微量尿蛋白有關。

 

尿液中出現微量蛋白,表示腎功能己出現初期異常。此外,研究分析結果顯示,攝取高鹽分可能會引起腎功能下降。

 

高血脂是造成腎臟病惡化的原因之一。不管是臨床或是實驗室研究,血液中過高的脂肪會造成發炎反應,氧化壓力等,導致慢性腎病的惡化。

 

臨床上,高血脂透過飲食和藥物控制膽固醇,可以延緩腎臟病的惡化。

 

蔬食(或植物性飲食),已有很多證據顯示可以改體內的發炎反應,不僅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降低血壓,同時也有益於慢性腎病的改善。

 

動物蛋白質 vs. 植物蛋白質,誰比較優?

 

慢性腎病變的病人,在飲食上不宜過度攝取蛋白質。過多的蛋白質,會造成腎臟組織的血液灌流及過濾率增加,形成「腎絲球禸高血壓(Intraglomerular hypertension)」。

 

儘管如此,植物性蛋白質和動物性蛋白質對腎臟的影響,還是有些不同。

 

一項研究顯示,在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後3小時內,就可以觀察到腎絲球的血流和過濾率上升,說明了腎臟的負荷上升,但在等量植物蛋白質的攝取,卻沒有明顯腎血流和過濾率上升。

 

低蛋白飲食,可以延緩慢性腎臟病的惡化,以植物性的飲食方式,其效果優於含動物蛋白質的飲食。

 

植物性的蛋白質,在其的研究也證實有助於穩定腎絲球內血壓或是系統性血壓,因此更能預防腎絲球硬化。

 

動物性蛋白質(肉類、蛋、起司)因有含硫胺基酸,會產生酸性代謝產物,即造體內的酸負荷(acid load)。

 

美國的營養研究顯示,體內的酸負荷越高,造成蛋白尿及腎功能下降的風險會越高。

 

要注意電解質的問題

 

腎功能不良時會降低血液中磷的排出,在腸道內,肉類食物的磷約有80%會被吸收,而植物性食物的磷,是以植酸(phytate)的形式存在,不利於在腸道內吸收,大約只有30~40%的磷會被吸收。

 

相較之下,植物性食物比肉類更能避免高血磷的發生。但要特別注意的是,許多加工食品,可能會添加無機磷,而無機磷是很容易在腸道被吸收的,所以,在選用加工的植物性食品時,要特別留意。

 

有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因腎功能異常而無法正常地排出磷和鉀離子,所以飲食要避免過多的鉀和磷離子。

 

而植物性的食物,例行豆類、堅果含較高的磷較高,而很多蔬菜和水果又富含鉀離子。

 

雖然植物性飲食,有助於對於腎臟病預防及延緩惡化,但對於飲食的調整,因不同阶段之病情而有所不同,所以建議在制訂飲食計畫時,必需要有專業醫療人員協助,並且要定期抽血追蹤。

 

多吃肉,增加腎結石風險250%!

 

近幾十年來,腎結石已成為非常常見的腎臟問題。過去的研究,認為腎結石和飲食中肉類攝取量的增加有關。

 

在營養介入的研究中,發現在每日飲食中增加動物蛋白質34g,只要數天的時間,尿液中排出的鈣、草酸、尿酸等就會明顯地增加,並增加腎結石的風險高達250%!這足以說明,為何腎結石的人越來越多。

 

如果能減低飲食中動物蛋白質的攝取,就能降低腎結石風險。植物性飲食(蔬食),同時又可以鹼化尿液,所以是預防腎結石最好的飲食。


(本文為和信治癌醫院授權刊載,原文刊登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