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長輩的心結 入住安養機構不等於「被遺棄」

打開長輩的心結 入住安養機構不等於「被遺棄」

老年精神科醫師沈政男指出,一般長輩聽到安養中心時,多半都會有一些刻板印象,覺得跟家裡相比,照顧一定比較不好;甚至當子女提出這個選項時,還會讓長輩心生一種「被遺棄的感覺」,覺得是因為家人都不想照顧他了,才會想要把他送到安養院。

前(3)日台南市有位81歲的阿嬤疑似因為不願接受社會局安置入住安養中心,才待了三天,就選擇逃離,回到租屋處後,爬上23樓頂樓一躍而下。談起此事,台南市社會局社會工作及家庭福利科科長施薪發在電話中表示,「真的很遺憾。」

 

施薪發指出,從社工的評估報告與醫院的紀錄來看,案主從未透露任何負面的情緒,另外根據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量表的評估,案主的狀況一切正常;也沒有其他精神、情緒方面的障礙。真的不清楚為什麼老人家會做出這麼突然的舉動。

 

從接獲通報、到家訪視、評估最佳方案到最後協助入住機構的過程中,施薪發表示,社工也是經過綜合考量之後,才認定案主交由安養中心照護會比讓她獨自留置家中為佳。過程中,社工都有先跟案主溝通討論,了解案主的意願。最後案主也有簽署入住機構同意書,並交由社工協助後續入住事宜。

 

當然,如果能讓長輩在家中或是社區安老,施薪發強調,那必定是優先考量;而在訪視的過程中,社工也都會先行探詢親友是否能夠協助照護。但就此個案而言,一切都發生的太快,還來不及完整了解案主真正的想法以前,憾事就已發生。因此真的不清楚案主為什麼會在一瞬之間,起了不同的念頭。

 

機構養老vs.在家安老 從聆聽父母的意願做起

 

老年精神科醫師沈政男指出,一般長輩聽到安養中心時,多半都會有一些刻板印象,覺得跟家裡相比,照顧一定比較不好;甚至當子女提出這個選項時,還會讓長輩心生一種「被遺棄的感覺」,覺得是因為家人都不想照顧他了,才會想要把他送到安養院。

 

談起這種「被遺棄的感覺」,輔大心理系副教授黃揚名直言,這真的是一種很困難的心結。因為往往可能是子女必須工作,沒有辦法24小時隨侍在側照顧,才打算將父母送往安養機構,但又沒有好好跟父母溝通,進而讓長輩產生負面感受。

 

對此,黃揚名提醒,如果真的有需要長照機構的服務,應該盡可能從安排長輩實地走訪,甚至短期試住安養機構,或是從報名日照中心的課程開始,循序漸近地讓長輩慢慢熟悉陌生的環境,這會比直接把父母「安置」到機構來的更適當。另外過程中也要尊重長輩的意願,不能只是一味地強硬要求他們同意。

 

黃揚名提到,像是聖若瑟失智養護中心的入住申請流程中,除了可以讓案主與家屬參觀機構之外,還會安排社工、護理師到家訪視,了解案主的日常生活,再行評估是否適合入住,讓雙方都能有更完善的理解。

 

不過普遍來說,在未出現失智、失能等狀況以前,沈政男認為,絕大多數的老人家都還是會希望保有自己的尊嚴和獨立性,住在屬於自己的家裡,實現在地安老的晚年生活。施薪發也以自己的父親為例,到市區住了一個月的安養中心就不想住了。因為還是住在鄉下,騎著自己的歐兜邁四處跑更慣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