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習慣 大號斷.捨.離

養成習慣 大號斷.捨.離

坐馬桶時老是「齜牙咧嘴」,底下卻絲毫沒動靜?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邱展賢表示,雖沒有正式的統計,但一般如果感覺有便意,應該可以在3∼5分鐘內順利「產出」。

邱展賢說,老一輩的人習慣帶著書報進廁所,現在也有不少年輕人為了「殺時間」,一邊上廁所一邊玩手機,或許可能拉長占用廁所的時間,但如果能好整以暇培養便意、不影響家人上廁所,他認為這些小動作無可厚非。不過若上了半天,卻只有一點點「成果」,或是用盡「吃奶的力氣」,還是上不出來,可不是好現象。

明明有想上廁所的感覺,面紅耳赤拚命使力,卻只是放個屁、或是拉出一小顆、一小顆的便便,邱展賢說,大便太少,代表「材料不夠」,可能是蔬果攝取不足,以至於沒有足夠的纖維質,還有水喝太少,以至於大便太乾。有些女生為了減重,刻意節食,食物的脂肪量不夠,大便也會變得太硬。

如果完全上不出來,則可能是大便太大,過不了肛門這一關。邱展賢說,有些人因為工作太忙,或是出門在外嫌外頭的廁所太髒,有便意時刻意憋住不上,久了身體就會忽略便意的訊號,造成大便愈積「愈大條」,「口徑」超過括約肌。



壓力大、作息亂「 氣滯」就容易便祕

有些老人家則是因為力氣不夠,每一次上廁所沒完全解乾淨,或是4、5天才上一次大號,「存貨」愈積愈多,也會造成上廁所愈來愈痛苦,明明覺得「有一團在那裡」,卻弄到肛裂、流血、便祕。邱展賢說,肛門口是括約肌,如果太緊張、或是用力不當,括約肌不動如山,就難以順利排便,因此千萬不要「用力擠」。

上大號變成苦差事,除了跟飲食內容、排便習慣有關外,有些大腸激躁症的患者,也會排便「失調」,壓力一來三天兩頭跑廁所拉肚子,壓力稍緩又變成便祕,一、兩天都上不出來。

長庚大學中醫系副教授林胤谷說,排便不順暢,中醫認為是由於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所造成,現代人多半生活緊張、壓力大,早上匆匆忙忙趕出門,沒時間「醞釀」,白天一忙,更難以好好上廁所,而真正想要大便時,再怎麼用力卻排不出來,在中醫的辨證上屬「氣滯便祕」。他年輕時也曾有這樣的經驗,從小在鄉下,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廁所,「很準時、很通暢」,但是上了醫學院,讀書、值班,常常忘記上廁所,以致發生肚子明明很脹卻上不出來的情形,直到自我調整生活作息和注重飲食規律,才又恢復正常。

養成生理慣性 fu 對了就很順暢

因此林胤谷說,排便不順是生活形態病,不管看中醫、西醫,不能只想依賴藥物,規律的生活作息很重要,為了維持良好的腸胃機能,避免蠕動異常,再忙三餐也要定時定量,「不要虧待自己的身體」,他也建議再晚下班,一定要戒消夜。

還有近年來,國人大腸癌發生人數大幅增加,如果排便習慣改變,發現大便變細、血便,兩位醫師都提醒,要有警覺心,需要進一步就醫檢查腸胃道,尤其是有大腸癌、瘜肉家族史者更要留心。

為了每天順利做「大」事,邱展賢說,蹲式廁所比坐式馬桶較容易出力,可以在馬桶前擺一張小凳子,讓雙腳呈現蹲姿,同時為了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他建議可以每天找一個比較不急的時間,例如晚餐後,上完大號後可以順便洗澡,養成生理慣性,久了就能建立固定的排便習慣。林胤谷也說,運動有助於腸道蠕動,即使再忙碌,要多找機會,而非「找藉口」,例如上班多走一站、工作時改爬樓梯不坐電梯,養成運動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