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空氣 健康沙塵暴

髒空氣 健康沙塵暴

細懸浮微粒(PM2.5)導致的空氣汙染,對整體社會和民眾健康危害之大,遠超過我們想像,尤其對洗腎老人、小孩、孕婦的危害最嚴重。

2014年4月底,中、日、韓三國環境部長會議在韓國大邱市召開,閉幕聯合聲明中提到,三國將改善細懸浮微粒(PM2.5)所導致大氣汙染,列為最重要議題。

在細懸浮微粒(PM2.5)防治方面,今後三國將開展共同研究,並共享資訊,例如PM2.5相關性很高的沙塵(黃沙)的觀測數據。此外,日、韓將向中國提供技術,減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排放,以減少VOC二次生成物PM2.5增加。

事實上,2014年2月,日本自民黨議員武藤貴也提議,就來自中國的PM2.5造成環境汙染和健康危害,日本應向中國求取公害賠償,PM2.5儼然已成為東北亞各國間關注焦點。國際上如此關心PM2.5的問題,但是PM2.5對整體社會,乃至於對一般民眾健康到底產生多大的危害呢?

香港公共衛生學院團隊為讓香港居民真實地感受PM2.5對社會生產力、經濟造成的傷害,發表達理指數(Hedley Environment Index)來即時公布空氣汙染每分鐘造成人命和金錢的總經濟損失,包含每日直接經濟損失和健康生命價值的損失。例如7月4日那天,從凌晨零點到晚上11點,香港總經濟損失高達3,900萬港元,相當台幣1億5千萬元。事實上,細懸浮微粒(PM2.5)對人體健康危害之大,遠超過我們可以想像。

暴露汙染下
心血管疾病、肺腺癌發生率大增


「細懸浮微粒PM2.5」顧名思義,懸浮在空氣中的細小微粒,它可能來自自然界沙塵火山、人為工業排放(石化業和發電廠)、交通廢氣(主要是柴油車輛),乃至於燃燒稻草、燒香放鞭炮。PM2.5的直徑小於2.5微米(μm),比頭髮(70μg/m3)和花粉(30μg/m3)還小,從電子顯微鏡看,只有人類頭髮直徑的28分之1。PM2.5之所以稱為細懸浮微粒,意思是相對於PM10,即「粗懸浮微粒」。

PM10進入呼吸道之後,可以被呼吸道中纖毛產生的黏液附著,累積成痰,經咳嗽排出。然而,PM2.5可長驅直入支氣管、細支氣管,穿過呼吸道黏膜直接進入肺泡,然後進入血液之中,PM2.5對人體造成各種傷害,比PM10嚴重許多。短期PM2.5暴露便會增加上呼吸道的過敏疾病、下呼吸道導致支氣管炎、加重氣喘發生,甚至肺活量下降;長期暴露在PM2.5的環境下,除導致肺活量下降外,也提高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加總死亡率,且也增加肺腺癌發生率,令人聞之色變。

自1995年,亞頓‧波普三世(C. Arden Pope III)教授在美國《呼吸道急重症照護雜誌》發表全世界第一篇針對PM2.5前瞻性大規模研究,研究時間自1982 ~1989年,使用國家資料庫分析全美151個都會區、55萬多人的全死亡率、心血管疾患死亡率、肺癌死亡率和空氣汙染的相關性,自此開啟一連串細懸浮微粒(PM2.5)研究。2002年,波普三世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一篇重要研究指出,空間中的PM2.5每增加10μg/m3,導致全死亡率上升6%、心血管疾患死亡率上升8%、肺癌死亡率上升10%,而且這個相關性本身沒有閾值的,換句話說,可以的話越低對健康越好,這篇研究成為目前討論PM2.5空汙健康危害最重要參考文獻。

由於PM2.5造成諸多心血管問題,相關研究陸陸續續發表,到了2010年,美國心臟醫學會也不能置身事外,在心臟科重要期刊《Circulation》以一篇回顧性論文統整懸浮微粒的各種危害,以提醒所有醫師正視空氣汙染,其中包含1,320萬人,或追蹤時間長達18年的大規模研究,再次確認懸浮微粒對健康的危害。

空氣汙染增加體內發炎風險

為何PM2.5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呢?

相關基礎研究顯示,透過測量血管內皮厚度發現PM2.5可能會增加血管粥狀硬化,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發生率提高,這機轉可能和PM2.5進入人體之後,增加體內「發炎反應」有關。對此,國內研究也有重大發現,例如,林杰樑醫師團隊、黃文宏醫師2013年發表論文就指出,居住在台北盆地內,空氣汙染較嚴重區域的洗腎老人,體內蛋白質消耗和發炎反應的程度,相對盆地外老人比較嚴重。

除了老人之外,由於兒童的肺仍不斷成長中,PM2.5對於兒童健康影響也是非常令人擔憂。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教授郭育良率領的研究團隊調查新莊地區兒童,從2007年到2009年間,總共做了10次鼻腔和肺功能檢查,鼻黏膜上PM2.5微粒的濃度大致在25?30μg/m3之間,若第1天PM2.5的濃度較高,第2天同學的肺功能就會下降,例如PM2.5每上升10μg/m3 ,翌日肺功能竟然下降8%。

由此可見PM2.5對肺部傷害是立即的。空氣汙染對懷孕婦女影響研究相當多,近年來學界對PM2.5增加早產、死產的機會,幾乎是確定的,甚至英國倫敦最近研究還指出,孕婦長期暴露高汙染環境,嬰兒的頭圍和肺活量都減少。

自2012年,柴油車廢氣被世界衛生組織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第一類致癌物後,讓人必須更注意交通工具產生懸浮微粒的健康危害。因此大都市內,若只有一般測站(測背景值)的細懸浮微粒數值,無法真實反映你我身邊空氣汙染,況且目前國內交通測站(路邊Road-side)只有6處(台北、新北、桃園和高雄),居住在都市裡台灣人很難知道自己吸入多少PM2.5。同時,由於交通測站資料缺乏,也阻礙了相關醫學研究的可能性。

香港政府重視空衛教育

相較於台灣,香港無論政府或民間對抗空汙態度都更積極。香港政府為向居民提供更適時及有用的空氣汙染資料,在官方網頁上公告「人民應參考哪一個空氣素質健康指數?」讓居民更清楚所在地空氣品質。民間的健康空氣行動(Clean Air Network)香港非營利組織,更是在街頭尋找對象,以懸浮微粒(PM)量測儀,全程記錄港民一日生活的空汙暴露量,再透過傳媒來教育香港居民空汙嚴重性。

為了對抗空汙,港府更提出「清新空氣藍圖」計畫,誓言要讓香港成為一個對空汙有深入理解的地方,換言之,首要提高港人對空氣汙染的認識與覺知。這份計畫不僅環保署參與,也得到跨部會支持,包含香港發展局、運輸及房屋局、食物及衛生局。從公衛角度來看,香港對抗PM2.5作法,最符合目前「新的公共衛生」(The New Public Health)的理念。

面對PM2.5帶來重大健康危害,除了從汙染源端下手,管制PM排放總量,跨國境資訊流通和除汙技術合作外,為了保護敏感的兒童,美國環保署推出校園空汙旗計畫(School Flag Program)。日本環境省每日監測清晨5、6、7點PM2.5汙染值,以小時平均85μg/m3為標準,發布「PM2.5喚起注意」。台灣政府雖然2012年訂出本國PM2.5日平均和年平均標準,2014年初也仿效日本,以小時平均80μg/m3為標準,發佈「PM2.5注意特報」,可惜沒有與氣象報導連結。台灣在民眾教育、資訊流通和兒童保護作為上,仍然與香港、美國有很大落差。

在台灣季節不同,由於風向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民情不同(燒稻草、放鞭炮),各地PM2.5源頭組成略有差異,但是,PM2.5健康危害是不分黨派、階級和國界,對世人是公平的,唯有讓更多民眾清楚PM2.5的危害,提高人民健康意識,才能有效預防PM2.5,並在政治上形成壓力,透過公共政策控制汙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