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失智長褥瘡,家屬好自責…心理師:已經做很多了,就放過自己吧!

專題/失智長褥瘡,家屬好自責…心理師:已經做很多了,就放過自己吧!

曾經每天為孩子張羅三餐、忙前忙後的超人媽媽,如今連自己吃飯、穿衣服都有困難;曾經天不怕、地不怕的強壯爸爸,如今衰弱得坐在輪椅上不發一語…父母失智,孩子成了貼身照顧者,24小時背負的沉重壓力,有誰能理解?

看著至親家人失去記憶、行為脫序,甚至生活無法自理,最後臥病在床,失智症儼然成為高齡社會的台灣,每個人最害怕也最不願意面對的疾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諮商心理師古蕙瑄表示,臨床上常遇到家屬無法接受家人失智,帶著患者四處求醫,直言「他以前就是這麼機車,怎麼可能生病!」到最後崩潰大哭:「老天爺為什麼這樣對我們?」

 

這些情緒表現源自強烈的「失落反應」,不敢相信從小呵護我們長大的父母已經失去健康,反而變成我們的「被照顧者」。

 

 

情緒失控,壓力無限放大!

 

失落感是正常的反應,但古蕙瑄提醒,情緒會影響想法,尤其進入失智照護階段後,照顧者很容易為了病患不吃飯、不洗澡、走失、情緒失控甚至打人等行為承受莫大壓力,此時如果放任情緒無限放大,反而會讓自己更辛苦!

 

舉例來說,假設失智家人不肯洗澡,這個「壓力事件」本身的重量只有50公斤,但如果照顧者加入額外的想法,認為對方「又在跟我作對!」「年輕時就是這麼難搞!」

 

這些「內在壓力源」會讓原本單純的「壓力事件」重量瞬間增加至150公斤,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內在壓力源」會將原本的壓力放大好幾倍,壓得自己喘不過氣。情緒上來時記得給自己一點空間,轉移到客觀的位置,就能看見自己的「內在壓力源」,理解部分情緒是多餘的。

 

當照顧者常常卡在壓力與情緒中,容易做出較不明智的選擇,也會傷害自己的健康。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指出,60%以上的身體不適都源自於「壓力」,長期處於壓力之中,更容易提升癌症與各種慢性病的風險。

 

 

負面情緒過多時,照顧者腦中常常上演各種小劇場,比如有些照顧者會說:「他一定是裝病,根本沒有失智!」

 

但此時的想法往往不是事實,照顧者應該給自己一點空間,移動到客觀的位置,就會看見哪些是自己「加料」的想法。

 

古蕙瑄分析,失智者只是「現在不想洗澡」而已,事件本身並沒有那麼嚴重。臨床上曾發生失智者誤把腳踏墊看成一個大洞,因此不敢進去浴室,也有些患者是不好意思面對異性,因此拒絕他人幫忙洗澡。

 

找出問題根源後,處理事情就能更省力,不需要讓自己壓力那麼大!否則,任憑自己的想像無限擴大,就像陷入巨大漩渦中,身心不斷耗竭,萬一哪天承受不住,恐將發生誰也不願意見到的憾事。

 

學會正念減壓,別讓情緒被綁架!

 

想要有效放鬆、排解壓力,古蕙瑄建議,學習「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就是個好方法!正念減壓是美國醫師Jon Kabat-Zinn於1979年創始,可以有效處理各種情緒、提升EQ。

 

正念減壓指的並不是正面思考,而是不帶評價地覺察自己此時此刻的狀態。比如,當失智家人又不肯洗澡時,照顧者的慣性反應可能是「又來了!又開始找麻煩!」

 

此時可以提醒自己冷靜下來,觀察自己當下的每一次吸氣和吐氣,透過呼吸把自己拉回當下,回到事件本身只是「他現在不想洗澡」,專心處理這個問題即可,情緒不需要被綁架。

 

多次練習後,照顧者就能做到「眼明、手快、心不急」,讓自己在情緒穩定的狀態下完成照顧工作。古蕙瑄提醒,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情緒是會互相影響的,照顧者穩定了,才能給予表達能力不佳的失智者更有效的引導、陪伴與照護。

 

親愛的照顧者,放過自己吧!

 

許多家屬對自己過度評價,明明已經竭盡所能,比如頻繁替臥床長輩翻身,累到自己都椎間盤突出,發現家人長褥瘡時還是非常自責!古蕙瑄有感而發:「我們看過很多家屬,已經做很多了,還是不放過自己。」

 

也有些家屬連外出買菜半小時,都不放心家中的長輩,卻因為分心買錯東西而懊惱不已,再次自我否定。「其實不用啊!真的可以不用活在這麼辛苦的狀態。」古蕙瑄提醒。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諮商心理師古蕙瑄。(攝影/林芷揚)

 

照顧者應該對自己更友善,看見自己的辛苦,不必替自己打分數,不必要求自己做到一百分,承認每個人都有無能為力的時候,承認自己也有家庭需要照顧。別忘了「愛他也要愛自己」,學習祝福自己、與自己和解,才是送給彼此最好的禮物!

 

一旦心境不同,壓力的耐受力也會不同。「正念減壓」就是練習做出明智的選擇,包含選擇對自己溫柔,選擇放過自己。眼前的烏雲來來去去,但只要相信烏雲有消散的時候,就會發現太陽從未消失,愛和希望其實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