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rugs
長輩的觀念是錯的,因為胃散也是藥,真的可以這樣沒事吃來顧身體嗎?而且真的是中藥配方就比較顧胃嗎?就從兩個最知名的胃散品牌,來看看到底胃散是什麼東西組成的好了。
用小蘇打粉來抑制胃酸,真的好嗎?
看完成分表是不是有驚訝到,原本以為胃散是純中藥成分,仔細看才發現,其實胃散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氫鈉(NaHCO3),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小蘇打粉」,換句話說,這類胃散的基本原理,就是用小蘇打粉的鹼性來中和胃酸。
如果國中的理化課沒忘光光的話,大家一定學過 NaHCO3 +HCl → NaCl + H2O + CO2,這個化學式如果換成中文,就是說:小蘇打粉碰到胃酸後,會產生食鹽和二氧化碳。所以吃小蘇打粉來抑制胃酸會有兩個問題產生:
攝取到飲食外多餘的食鹽─鈉
因為小蘇打本身含有鈉原子,會在胃裡解離成食鹽(攝取到鈉離子),而鹽(鈉離子)是血壓升高的危險因子之一。如果按照建議量,成人每次要吃2 公克胃散:2X(食鹽NaCl 分子量58.4 /小蘇打NaHCO3 分子量84)﹦ 1.39。
也就是說,每吃一次2 公克胃散,就等於吃了1.39公克的鹽,幾乎是一包泡麵的食鹽分量了。
依照食藥署國民飲食指標,成人一天鈉攝取上限是2.4公克,等於每日攝取食鹽6公克就到頂,若按照胃散藥廠建議方式使用,一天三次,就等於吃下4.2公克。而且誰會乖乖一次只吃2湯匙呀!
看那些阿公阿嬤,每天照三餐吃,心情開心時也吃,一次隨便也好幾湯匙下去,長期下去血壓不高才有鬼。
而且,一直到現在還真的有人認為「吃胃散可以保養胃」,就如同老爸那些大陸親友,只要來台灣玩,我就一定要準備一大堆胃散當伴手禮讓他們拿回去,一箱一箱都不拆,一箱就十二罐喔,這樣也顯得有面子。
但是各位鄉親,這是不成的,有人聽過吃小蘇打粉可以顧胃的嗎?沒有胃穿孔就偷笑了,嚴重的情形,甚至還可能會上社會版新聞。
小心!脹氣又胃酸過多
因為小蘇打遇到酸,會在胃裡產生二氧化碳,也就是有可能會「脹氣」,且小蘇打粉中和酸的速度非常快,會讓胃部裡的酸鹼值太快下降。
要知道人體會有自動調節機制,胃部一定要是酸性環境才行,所以這種反應反而會刺激胃酸的加強分泌,只要時間夠久,胃部酸度還是一樣會上升,而且可能會「反彈性胃酸過多」。
因為小蘇打吃太多,胃部太鹼,胃會讓胃酸快快分泌,一下衝過頭,就變成胃酸過多了。
其實小蘇打一包才不到50 元,如果是這樣的話,乾脆告訴大家直接吃小蘇打粉就好了,不是嗎?至於中藥成分?請看清楚比例,中藥低於三成,而且又不是什麼名貴藥材,中藥行隨便一把也才多少錢,大部分藥效是那小蘇打粉的「中和胃酸反應」,中藥的好處,應該很慢才會顯現出來。
這樣說好了,如果有一種東西,原料很便宜,而且成品的成分超過七成以上,都是這種沒有特殊治療性,只能暫時緩解,吃完後還可能有一大堆問題產生的粉末,然後要說服我用好幾倍的價格買下來?
拜託,又不是傻了,像這種不符合經濟效益的事,誰會去做?
幾十年前,沒有現在發明出來的那麼多種胃酸抑制劑情形下,或許小蘇打粉就是阿公阿嬤最好的用藥。但醫藥不斷進步,小蘇打早就被移出治療胃疾的行列了。不然,是有誰聽過醫師叫我們回家去買包小蘇打粉嗑嗑就會好嗎?
所以像這類藥品,都不在我考慮的「胃藥」行列裡。下次,如果胃部有問題,這類小蘇打製劑,真的可以再多問一下藥師,是否有更多選擇,畢竟這類藥品使用上的實質意義並不大。
臨床上,真的有藥品等級的小蘇打─碳酸氫鈉錠,法定適應症是「代謝性酸中毒之鹼化劑」
是的,不是拿來當胃藥,且藥品說明書中也有記載:可能會造成體液滯留及肺水腫的風險,也可能會增高血壓,大量使用也可能會造成代謝性鹼中毒,使用必須謹慎。
吃胃散當吃補?
六旬老婦一周吃一罐導致鹼中毒
2007 年NOW 新聞的報導是這樣說的,有一名宜蘭六旬老婦人,十多年來,把胃散當補藥照一日三餐來吃,累計吃下的劑量,可以說是一般人的六∼七倍,長期下來,卻造成身體代謝不良,變成鹼中毒,日前全力無力,突然昏倒,結果胃沒保養到,反倒變成低血鉀,導致鹼中毒。
所以說真的要鄭重和長輩再三交代,有病治病,沒病時也別亂吃藥,真的搞壞身體,可就後悔莫及了。
胃酸過多該怎麼辦?
那若是使用電視廣告那種「解決胃食道逆流,一次一粒」的藥好不好呢?
老實說,那是也比較早期發展出來的胃酸藥品,醫院也的確有使用「劑量兩倍」的同成分藥物當作「治療」用,廣告藥品因為劑量只有一半,所以可以當作「指示用藥」,不需要處方箋就能自行購買,但實際使用上,請再多問一下藥師,肯定不是你在廣告上看到的那樣。
這個藥品短期使用應該可以獲得一定的效用,但若是必須經常使用這顆藥物,表示胃部一定出了問題,靠那種藥品大概也不夠力了,因為廣告的劑量只有一般治療用的一半,這時還是建議到腸胃科檢查一下,才能更準確知道身體的狀況喔!
其他人也在關注...
編輯精選:胃癌兇手抓到了!營養師揭:除了幽門桿菌,愛吃「4種食物」每一口都可能助癌細胞生長
(本文節錄自《藥師心內話》,時報出版,Drugs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