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胃藥當補藥 吃多小心胃潰瘍

別把胃藥當補藥 吃多小心胃潰瘍

很多人胃不舒服,就買各種胃藥來吃,專家提醒,最輕微的胃藥是制酸劑,只有短時間有效,患者容易越吃越多而不自覺。若吃了一陣子沒效,就醫才是王道。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服用各式胃藥的情況非常普遍,有人到日本必買胃散不可,不痛也吃,痛了更吃,這樣對嗎?


專家也不敢說「絕對錯」。新光醫院藥劑部臨床組長劉人瑋說,日本胃散大多含有漢方成分,網路上的分享,也鮮少提供詳細的成分,僅僅是個人使用心得,理應在專業人員諮詢下使用;但在國外,因為語言不通,很難得到正確的資訊,建議出國購買成藥,仍然應該停看聽。


至於坊間藥局可以買到的胃藥,劉人瑋認為,這些都是制酸劑,僅在短時間有效;如果效用不佳,就要立刻尋求腸胃科醫師的協助,進一步檢查胃酸過多的原因,到底是生活形態、酒精、壓力,還是幽門螺旋桿菌等,才能對症下藥。

 

胃藥

坊間藥局賣的胃藥,僅有短期效用,若情況嚴重,仍應就醫。

 

恐抑制胃酸殺菌功能


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曾屏輝也說,如健胃仙等胃藥屬於制酸劑,其成分含有重金屬,利用重金屬的鹼性來中和胃酸,短期吃可控制症狀,但絕對不可長期服用,因為其中的金屬離子,可能累積體內造成傷害。


到底短期有多短,長期有多長?他強調,因人體質和胃痛的程度而異,但他呼籲民眾,「別把吃胃藥當吃補」。


曾屏輝在幫一名三十多歲的男性做健檢時,發現食道發炎,且有嚴重的胃潰瘍,對於患者遲未就醫感到奇怪。一問之下,病患說自己有吃胃散的習慣,而且「胃散是一大罐、一大罐」買的,因此早已嚴重潰瘍而不自知。


除了可能拖延就醫時間,有些民眾把胃藥當維他命來保養胃,更可能造成反效果。曾屏輝說,胃酸分泌有其目的,是用來幫忙殺菌,為何「不乾不淨,吃了沒問題?」就是因為體內先有胃酸殺菌;但如果把胃長期控制在沒有胃酸的環境下,細菌會跑到腸子,導致長期慢性發炎、腹瀉。


以上,是屬於藥效較輕胃藥所造成的負面效果,如果長期使用藥效較強的胃藥,如組織胺第二型受體阻斷劑,則可能會造成腸胃道細菌增加,或是影響鈣、鐵、維生素B12等營養素和其他藥品的吸收。


如果是更強的胃藥,如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可就不妙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二○一二年就警告,長期使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可能導致「困難梭狀桿菌」引起的腹瀉;並提醒治療過程中,病人如果有嚴重腹瀉,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可能提高骨質疏鬆風險


台灣的本土研究也警告,這類藥物可能有引起骨質疏鬆症的風險。高雄醫學大學利用健保資料庫,統計分析發現,消化性潰瘍患者長期服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是沒有消化性潰瘍者的一.八五倍。


劉人瑋表示,不是每一種胃藥都會降低骨密度,甚至增加骨折風險,研究中提到的是最強的「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他進一步解釋,這項研究為「觀察性研究」,有一定的限制,嚴格來說沒有辦法斷定因果關係;也就是說,不能肯定骨折風險增加,就是吃藥造成的。


曾屏輝也認為,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療程約四個月,很少有人可以吃一年以上,不大可能有骨折的疑慮;反而要考慮造成骨折的其他因素,如是否服用如類固醇的藥品、停經婦女,或是喝酒等其他因素。


以往台灣醫師開藥,總會配胃藥,但後來健保不給付,現在民眾看病時,常會被問到說,是否要自費胃藥?曾屏輝說,會造成胃潰瘍的幾乎都是比較強的止痛藥;頭痛、經痛吃的輕微止痛藥,只會減少胃黏膜分泌,不至於有太大影響。他建議,有胃潰瘍病史,又要吃較強的止痛藥時,可以自費胃藥一起服用。


總歸一句,胃藥不是維他命,吃了沒效,就一定得求醫。

 

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