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有孫「明明好命」,為何還鬱卒?調適老化像「煎牛排分熟度」,這樣做一起幸福老

有錢有孫「明明好命」,為何還鬱卒?調適老化像「煎牛排分熟度」,這樣做一起幸福老

「我媽辛苦操勞一輩子,現在應該是最無憂無慮的時候,可是她為什麼老是悶悶不樂?」進行諮商時,常聽到當事人滿腹不解又帶著愧疚感,談著對父母老後的憂心。

如果與對方關係夠好,我會直接問:「沒有需要勞累的事情,就會快樂嗎?」聽到這樣的反問,多半對方會稍微愣一下,然後露出一抹複雜的笑。

 

沒事做等於好命,其實有很多看不見的坑。

 

人在上班時覺得趕早忙晚,老闆苛刻、主管機車、同事腹黑,過得好辛苦。揣想不上班之後就海闊天空,但真正不上班之後發現,省卻時間擠壓、人際關係傾軋等等,看似無事一身輕,但是問題就出在一身「輕」。

 

沒事做,和沒事做可做,一字之差但是鴻溝不小。

 

人需要生存,也需要生活。

 

工作賺錢討一口飯吃,掙一席之地,這是為生存而戰。這些過程辛不辛苦?當然辛苦。有任務在身的時候,事情一件件來,老闆的命令、貸款、孩子的成績、父母健康問題,根本沒有時間思考什麼優先順序,即使一天25小時,三頭六臂也不夠用。

 

但當辛苦是有目的,是有代價時,苦的滋味也就不同。

 

前面一開頭提到的,因為鬱悶而讓子女擔憂的老人家,有機會進一步了解後,會發現他們年輕時多半承受肉體的疲憊、物質的匱乏為家人而努力,特別能吃苦。

 

老後,任務解除了,旁人說自已好命了,但是被需要的感覺消失,自己的價值在哪裡?人與動物之差別動物只需要生存,但是人還需要更高層次的意義感、價值感、成就感等,這些感受常透過工作帶來,現在這些舊有的路消失了,要說兩句以前的委屈,旁人或子女說:「都那麼久以前的事情,為什麼不能放下?好好享清福。」

 

清福?等天亮、等天黑,無事讓人心慌,這種沒事可做的感覺,是更折磨人的「心苦」。

 

而且老後還要面對身體健康、能力退化等失落,這些自然的演變讓生活秩序需要重整,變輕鬆只是表象上,但當事人自己都搞不清楚怎麼一回事,也自責「再抱怨就是不知足」。有苦說不出,漸漸也就開始鬱悶,

 

這些種種心苦,旁人不容易理解,怪當事人是「明明可以享福,偏偏想不開」,可是享福是旁人的感受,並不是當事人的,硬要對方接受,只是一廂情願為難人。

 

 

父母的鬱悶是子女無形而巨大的壓力,愈是在意的子女愈容易因為父母的負面情緒,自責自己是不是哪裡沒有做好?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就像肚子餓的是當事人,他人無法代為進食,要當「明明」還是「偏偏」也只有父母自己能夠決定。

 

聽到這裡,有些人會很挫折,馬上反應「難道就不理她嗎?我真的做不到。」這是將「讓父母為自己負責」和「不理會」之間混淆,也因為曾經試著不理會無效而挫折。

 

沒辦法置之不理,也沒辦法代其決定,那該怎麼辦才好?

 

人不是瞬間變老,而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變化,熟齡化如煎牛排分3分熟、5分熟、全熟。每一個轉銜期都需要時間去適應。我會建議朋友將關心長輩當成自己的「老後先修班」,畢竟今日的長輩就是明日的自己。

 

陪伴長者過程,一定會遇到他們什麼都說不要的抗拒,不要為此感到氣餒,他們只是需要多一點的循序漸進。用大家比較能理解的兒童陪伴來譬喻,兒童閱讀習慣練習時,孩子從圖案的閱讀到文字閱讀時,會有文字較少、圖案較多的「橋樑讀物」,讓孩子自然地接受純文字的閱讀。老後的生活,也需要有許多的橋樑,讓他們逐步適應。

 

建立新的秩序,找到新的重心,是老後生活的脊椎,支撐起整個人。先花一些時間幫父母尋找資源,社區協會課程、社團、鄰里街坊志工活動。一時之間沒找到適合的不用急,就像幫小孩找才藝班一樣,也是一項一項去試,不喜歡換就好。

 

給她魚,不如給她釣竿,這個原則放在長者陪伴也說得通,自己弄懂的東西,成就感大大不同。對這件事情很有感覺,我曾因手機功能不會時求助高中女兒,她說:「先去問谷歌或Siri」,我得到解決問題之鑰。

 

人生好難,但人生也有趣,要當「明明」或是「偏偏」好多的選擇,挺不賴。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