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9
蔡曉萱 整理
「我的父親生病走得很突然,因生前沒有交代任何遺願,我們在準備喪禮時,只能用硬幣擲筊去猜測爸爸想要 火葬 或土葬,這一直是我心中的遺憾。」弘道臺中服務處長照服務體系主任劉培菁表示。這樣的遺憾,相信許多人都曾經歷過。我們常常為工作、理財做規劃,卻很少思考自己的「身後事」。然而,隨著時代進步,死亡不再是禁忌話題。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臺中服務處的「福氣社區據點」,就有10位長輩主動提出,希望能自主決定疾病末期的「醫療決策」和「身後事」。
閱讀更多
2024-08-02
林暐鈞
「願更多人知道臨終靈性關懷,好好與家人走往生命最後一哩路,也撫慰留下來的我們。」擁有護理師、心理師與靈性關懷員等多重身份的李昭慧,13歲歷經父喪,60後遭遇二哥中風昏迷、大哥猝死,去年則送走老母。生離死別未曾令她膽怯,反倒生出智慧,今年70歲的她與子女暢談生死、安排身後事,「我50歲就開始準備和世界道別,也陪伴他人學習好好告別。」
閱讀更多
2023-05-16
王溢嘉
每種葬式都是在表達對死者的愛與尊重,也是讓他能就此安息或順利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最恰當途徑。不管是土葬、 火葬 、水葬、天葬……乃至於現代的靈骨塔、花葬等,都是在反映群體或個人的生命觀、文化理念與物質條件。
閱讀更多
2023-05-04
師娘眼中的人生大事/Joanna Lu
牽手一世人的阿公、阿嬤如果真的一路送到底就真的還會改嫁或再娶?可是我真的遇過很多老人家﹙尤其是老阿嬤﹚為了「夫妻不相送」習俗的束縛,明明很想送卻不敢一路送到底,就是為了怕親戚耳語、怕人家笑他這麼老了還想改嫁,這樣的習俗除了造成生死二不安之外,到底能夠證明什麼、得到什麼?
閱讀更多
2023-03-07
高璿圭
當我們的肉身變成一堆灰燼時,會被裝進骨灰罈,其他東西卻會留下來。我年近八旬的父母常說:「死後東西也帶不走,我該把那些東西都丟掉,否則都只是無謂的負擔。」但那些東西依舊亂七八糟地堆積如山,甚至還加上了新的東西。那些說著「不管今天走還是明天走都不奇怪」、彷彿看透生死的老人們,對於整理自己的人生、為死亡做準備這件事,似乎依然想要逃避。
閱讀更多
2022-11-10
聯合報/ 記者 黃于凡 /雲林即時報導
雲林縣土庫鎮張姓男子家中老母親過世,卻因 火葬 的「骨灰罈」無法進入「骨骸罈」櫃位安奉,導致張陳老夫人無法在土庫納骨塔與祖先團聚,被迫移居他鄉,出殯隊伍今行經土庫鎮長張榮麗服務處,抬棺、舉白布條抗議,服務處則早已拉下鐵門;土庫鎮公所表示,溝通過程疑有誤解,若有親人在納骨塔安奉,可申請雙人塔位。
閱讀更多
2022-08-29
張明志
有一位爺爺八十四歲,得到第三期的惡性淋巴瘤,起初病得嚴重,腹水、肋膜積水、裝著氧氣管,在醫院接受化學治療。他育有三男、三女,除了最小的兒子在美國外,其餘都在臺北。所以子女們成立照顧群,除了僱請看護工外,他們兒女與媳婦分成四組,白天夜晚輪流換班照顧。而且還有一本病房日誌,每隔二十分鐘登記爺爺的狀況,例如:何時打化療、何時輸血、三餐內容與健康食品為何,化療藥水、排便狀況等詳細記載,完全不亞於護理紀錄。因為二媳婦本身就是護理師,每次輪班的人都可以清楚爺爺目前的狀況,以及治療上的進度,包含何時檢查,又該注意什麼。
閱讀更多
2022-08-24
艾比.施奈德曼, 亞當.賽佛, 吉恩.紐曼
提早計畫,躺平享受。是的,我們終於走到了喪禮這一步驟。本章篇幅超長,為的就是要送你安心上路。以下有一大堆籌備喪禮的須知事項,從決定是否自己準備喪禮,一直到撰寫自己的訃告,無所不包,以確保你走得風風光光。
閱讀更多
2022-08-23
龍應台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枒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 媽媽的手心裡,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閱讀更多
1/ 4
第 1頁,共 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