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1
郭美懿整理
李太太罹患糖尿病已經30年了,近1年回診抽血報告發現腎功能逐漸下降,但因血糖控制的關係,她只知道要少吃白米飯,多吃糙米或五穀類當主食,對控制血糖比較有幫助,也要多吃蛋白質才不會肌少症。可是腎功能不佳的人就不適合吃糙米,讓李太太一時慌張起來,什麼都不太敢吃,1個月內體重就掉了2~3公斤。
閱讀更多
2024-09-27
健康醫點靈
越來越多肩膀嚴重痠痛的患者到骨科求診,最近甚至出現由父母帶來就醫的兒童病患。所有人剛開始都以為是罹患內臟疾病,先到內科掛號,檢查過後發現沒有任何問題,於是改掛骨科。這個現象代表越來越多人罹患重度肩膀痠痛、嚴重到必須就醫的程度。
閱讀更多
2024-09-26
幸福熟齡整理
台灣消化性潰瘍的盛行率約為10%,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約佔各半,許多人胃痛就吃成藥,沒明顯成效就再吃一次,卻可能掩蓋更嚴重的健康問題!醫師指出,若胃痛症狀持續且止痛藥無效,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作祟,長期下來恐併發胃穿孔、胃出血等嚴重病症,或增加癌變的風險。
閱讀更多
2024-09-26
韓星姬
「哪一種動物早上用四隻腳走路,中午用雙腳走路,晚上用三隻腳走路呢?」這個腦筋急轉彎的答案就是「人類」。人出生的時候用四隻腳爬行,一段時間後學會用雙腳站立。隨著時間推移,有了年紀後開始拄著拐杖行走,成了三隻腳。雖然雙腳行走困難,有枴杖已是萬幸,只要有心,隨時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動。但隨著年紀增長,健康狀況 惡化 ,行動越來越不便時,日常起居終究要依賴別人,這點再成功的人也不例外。
閱讀更多
2024-09-20
郭美懿整理
80多歲的林阿嬤長年飽受退化性關節炎困擾,特別是右膝近期每況愈下,頻繁莫名疼痛與反覆腫脹,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連上下樓梯或從椅子上起身都痛苦難耐,外出得靠輪椅代步,甚至連獨自步行一小段路都無法完成,因為擔心麻煩家人,林阿嬤盡可能減少外出活動,自我封閉讓心情鬱悶,直到半年前置換人工關節後,一切才迎來希望。
閱讀更多
2024-09-18
林靜君談心室
「我和先生結婚17年了,夫妻間沒大問題,他是慢郎中,我是急性子。今年他和同事聊天聊出感情,他說他們契合度接近滿分,什麼都不用說,對方就知道他要什麼;我們則是三觀不合,他都在遷就、委屈,跟我溝通也沒有用。雖然他答應跟對方分手,但一周後變冷淡,他說對我沒愛,卻放不下我們母子,想兩邊照顧。我無法接受。我沒辦法理解,好好的家為什麼說變就變呢?我不溫柔,但都用行動來表示對他的好。他是我的天,沒想過他會離開,我也不希望孩子在單親家庭中成長,我想有機會彌補。現在,他又說想一個人生活,覺得婚姻壓力大,正在考慮是回到家庭還是獨自生活。我感到無奈,不想當決定者,希望能有個方向。」
閱讀更多
2024-09-18
郭美懿整理
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許家蓓驚傳今(9/18)晨因子宮內膜癌病逝,享年48歲!據了解,許家蓓於今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雖積極治療,但病況 惡化 擴散至骨頭演變成骨癌,今晨不敵病魔離世。子宮內膜癌是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5名,迄今未能有效以篩檢方式發現,醫師呼籲只要出現非經期出血就要馬上檢查,千萬不要以為沒什麼大礙。
閱讀更多
2024-09-16
姜振宇
從全球的大數據來看,家庭衝突在青春期早期會開始變多,然後隨著孩子的成長越來越頻繁,到青春期中期會爆發激烈的爭吵,關係 惡化 最為嚴重。到十六歲以後,也就是進入青春期後期,親子衝突就會慢慢減少,孩子逐漸懂事。
閱讀更多
2024-09-12
照護線上
一名50多歲有多年抽菸史的王先生(化名),在診斷為肺鱗癌後,陸續接受了手術治療、免疫合併化學治療,但病情仍持續 惡化 。經與主治醫師討論後,王先生改以二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幸運的是,他對口服標靶藥物的反應很好,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也較化療輕微,目前已穩定控制七個月,持續在門診追蹤。口服藥物的便利性,不僅讓他維持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也提升了生活品質,對抗癌充滿信心。
閱讀更多
2024-09-12
蔡曉萱 整理
近年來,失智症有年輕化趨勢,不再只是老年人的專屬疾病。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內科黃怡臻醫師指出,雖然大多數病人年齡較大,但也有部分年輕人因家族遺傳、腦血管疾病或頭部外傷而罹患失智症。無論年齡大小,及早發現與治療是控制病情的關鍵。
閱讀更多
2/ 30
第 2頁,共 30頁